目录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绪论 | 第6-11页 |
第一章 樊骏的人生(学术)跋涉之路 | 第11-19页 |
第二章 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意识 | 第19-69页 |
第一节 樊骏提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要实现"将原本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的学科,变成独立的、真正具有学术性质的学科"并完成"从单纯的文学批评向综合的历史研究的转化" | 第19-28页 |
第二节 樊骏提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和从今天的认识水平对历史进行新的审视结合起来,历史感和现实感并重,实现历史主义和当代性的统一",才是做好研究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发展中国现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必由之路 | 第28-42页 |
第三节 樊骏提出"史料工作是现代文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在整个学科建设中理应占有举足轻重和‘粮草先行’"的位置,把现代文学史料工作称为"宏大的系统工程,一门独立的复杂的学问" | 第42-57页 |
第四节 樊骏指出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和几代学者的艰难跋涉,"我们的学科已经不再年轻,正在走向成熟" | 第57-63页 |
第五节 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意识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 第63-69页 |
第三章 樊骏的作家研究 | 第69-84页 |
第一节 樊骏的老舍研究 | 第69-77页 |
第二节 樊骏的现代文学重点作家研究(老舍除外)——茅盾、鲁迅、巴金、丁玲研究 | 第77-82页 |
第三节 樊骏的现代文学其他作家研究——罗淑、马宗融、高长虹、陈荒煤、何其芳 | 第82-84页 |
第四章 樊骏总结并参与建构现代文学学科传统 | 第84-100页 |
第一节 樊骏与现代文学第一代学者 | 第84-90页 |
第二节 樊骏与现代文学学科同代学者 | 第90-95页 |
第三节 樊骏与现代文学学科第三代、第四代学者 | 第95-99页 |
第四节 樊骏与王瑶学术奖、勤英文学研究奖 | 第99-100页 |
余论 | 第100-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9页 |
附录一 樊骏著译目录 | 第109-119页 |
附录二 我看樊骏的老舍研究 | 第119-121页 |
附录三 见树又见林——读樊骏《中国现代文学论集》 | 第121-124页 |
附录四 关于樊骏研究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4页 |
附录五 樊骏未收入论文集的文章汇编(略) | 第124页 |
附录六 樊骏书信集(20多万字,略) | 第124页 |
附录七 樊骏年谱(5万多字,略) | 第124页 |
附录八 访谈学者谈樊骏先生(略) | 第124-125页 |
后记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