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生物质能源利用方式 | 第13-14页 |
| ·热化学转化技术 | 第13-14页 |
| ·生物化学转化技术 | 第14页 |
| ·气化发电技术 | 第14页 |
| ·生物质资源利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生物质合成甲醇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生物质气化发电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9-20页 |
| ·课题来源与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2页 |
|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 ·生命周期评价分析 LCA(Life Cycle Assessment) | 第22-24页 |
| ·目的和范围的确定 | 第24-25页 |
| ·研究目的和范围 | 第25页 |
| ·功能单位 | 第25页 |
|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第25-26页 |
| ·数据收集 | 第26页 |
| ·数据处理与汇总 | 第26页 |
|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 ·本章小节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微藻热解特性研究 | 第28-40页 |
| ·前言 | 第28页 |
| ·微藻的工业分析 | 第28-32页 |
| ·工业分析的目的和作用 | 第28页 |
| ·国内外生物质工业分析比较 | 第28-31页 |
| ·微藻来源及试验装置 | 第31-32页 |
| ·热重法简介 | 第32-34页 |
| ·热分析技术的发展 | 第32-34页 |
| ·热重法基本原理 | 第34页 |
|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 ·实验样品 | 第34页 |
| ·实验样品的制备 | 第34页 |
| ·实验装置 | 第34-35页 |
| ·实验条件 | 第35页 |
| ·微藻的热解特性 | 第35-38页 |
| ·动力学分析 | 第38-39页 |
| ·本章小节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微藻甲醇燃料的模型及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第40-51页 |
| ·目的和范围的确定 | 第40-42页 |
| ·功能单位 | 第40页 |
| ·研究对象与系统边界 | 第40-42页 |
| ·微藻甲醇燃料的单元过程 | 第42-45页 |
| ·微藻培养和处理过程 | 第42页 |
| ·微藻运输过程 | 第42-43页 |
| ·微藻甲醇制取过程 | 第43-44页 |
| ·甲醇运输过程 | 第44页 |
| ·甲醇燃料燃烧过程 | 第44-45页 |
|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第45-47页 |
| ·微藻培养和处理过程 | 第45页 |
| ·微藻的运输过程 | 第45-46页 |
| ·微藻甲醇制取过程 | 第46页 |
| ·甲醇运输过程 | 第46-47页 |
| ·甲醇燃料燃烧过程 | 第47页 |
| ·敏感性分析 | 第47-50页 |
| ·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47-49页 |
| ·微藻甲醇敏感性分析 | 第49-50页 |
| ·本章小节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微藻甲醇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 第51-59页 |
| ·能效分析 | 第51-52页 |
| ·环境影响负荷 | 第52-58页 |
| ·环境影响潜值计算 | 第52-54页 |
| ·环境影响潜值标准化 | 第54-56页 |
| ·加权评估及环境影响负荷 | 第56-58页 |
| ·本章小节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微藻气化发电的生命周期评价 | 第59-67页 |
| ·研究对象与系统边界 | 第59-61页 |
| ·研究对象 | 第59-60页 |
| ·生命周期系统边界 | 第60-61页 |
| ·微藻气化发电的清单分析 | 第61-62页 |
|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 第62-65页 |
| ·资源耗竭系数 | 第62-63页 |
| ·环境影响潜值计算 | 第63-64页 |
| ·环境影响潜值的标准化 | 第64-65页 |
| ·加权评估及环境影响负荷 | 第65页 |
| ·本章小节 | 第65-67页 |
| 总结 | 第67-69页 |
|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68页 |
| 下一步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