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7页 |
·课题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软硬件划分概述 | 第17-23页 |
·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学 | 第17-20页 |
·软硬件划分及其自动化方法 | 第20-23页 |
·软硬件划分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 第23-34页 |
·系统拙述形式 | 第25-26页 |
·中间表示模型 | 第26-28页 |
·几标系统结构 | 第28-30页 |
·软硬件映射算法 | 第30-32页 |
·划分粒度 | 第32-33页 |
·其它相关的研究 | 第33-34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论文结构 | 第35-37页 |
第2章 基于静态相关链的软硬件划分方法 | 第37-59页 |
·面向soc的软硬件划分 | 第37-41页 |
·软硬件划分的几标系统结构 | 第37-38页 |
·软硬件划分的步骤 | 第38-39页 |
·划分后的系统执行模型 | 第39-41页 |
·软硬件划分的粒度 | 第41-44页 |
·粒度对软硬件划分的影响 | 第41-42页 |
·根据相关性决定划分粒度的方法 | 第42-44页 |
·利用静态相关链产生划分对象的方法 | 第44-52页 |
·程序相关性特征分析 | 第44-46页 |
·划分对象生成算法的设计 | 第46-51页 |
·划分对象的关系分析 | 第51-52页 |
·基于静态相关链划分对象的软硬件映射算法的设计 | 第52-54页 |
·利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软硬件映射 | 第52-53页 |
·状态移动算法设计 | 第53-54页 |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基于静态相关链软硬件划分的实现 | 第54-56页 |
·实验步骤 | 第56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基于执行轨迹的软硬件划分方法 | 第59-87页 |
·程序执行轨迹的特点和应用 | 第59-62页 |
·基于执行轨迹提取硬件加速模块的方法 | 第62-68页 |
·热trace提取算法设计 | 第62-66页 |
·利用分支断言构造原子执行单位的方法 | 第66-68页 |
·利用执行上下文预测trace执行 | 第68-72页 |
·基于路径剖析算法的trace预测方法 | 第69-71页 |
·基于轨迹散列签名的trace预测方法 | 第71-72页 |
·处理器无关的trace协处理器自动产生方法 | 第72-79页 |
·程序表示层次对热trace软硬件划分的影响 | 第73页 |
·体系结构无关的中间表示 | 第73-75页 |
·协处理器综合流程 | 第75-77页 |
·trace协处理器框架模版与执行模型 | 第77-79页 |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79-85页 |
·基于执行轨迹软硬件划分的实现 | 第79-80页 |
·实验对象和实验方法 | 第80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0-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4章 soc软硬件划分设计空间探索环境的设计及实现 | 第87-105页 |
·设计空间探索,环境的设计与实现 | 第87-93页 |
·设计空间探索,环境的整体结构设计 | 第87-90页 |
·程序编译与静态分析功能的实现 | 第90-92页 |
·系统仿真与动态特征分析功能的实现 | 第92-93页 |
·采用动态译码缓存的指令集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 | 第93-99页 |
·指令集模拟常用的技术与特点 | 第93-95页 |
·动态译码缓存 | 第95-96页 |
·环形译码缓存 | 第96-97页 |
·支持复杂循环的多缓存方案 | 第97-98页 |
·性能评价 | 第98-99页 |
·专用指令集协处理器设计空间探索 | 第99-103页 |
·几标系统架构 | 第99-100页 |
·指令集设计空间探索 | 第100页 |
·指令选择算法 | 第100-10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3页 |
·几种软硬划分方法的对比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结论 | 第105-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个人简历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