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 ·膨胀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4-17页 |
| ·土钉支护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0-2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膨胀土的本构模型及强度准则研究 | 第23-35页 |
| ·概述 | 第23-24页 |
| ·试验用膨胀土的基本性质 | 第24页 |
| ·膨胀土本构模型的研究 | 第24-27页 |
| ·Mohr-Coulomb(M—C)理想弹塑性模型 | 第24-25页 |
| ·Drucker-Prager(D—P)模型 | 第25页 |
| ·Duncan-Chang(D—C)模型 | 第25-26页 |
| ·Lade-Duncan(L-D)模型 | 第26页 |
| ·Cam-clay(Cam)模型 | 第26-27页 |
| ·膨胀土强度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第27-34页 |
| ·饱和土强度理论 | 第28页 |
|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 | 第28-31页 |
| ·非饱和膨胀土的三轴试验研究 | 第31-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土与结构物接触面试验研究 | 第35-50页 |
| ·概述 | 第35-36页 |
| ·改进的直剪试验 | 第36-37页 |
| ·膨胀土与结构物接触面直剪试验 | 第37页 |
| ·土样介绍及土样制备 | 第37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46页 |
| ·垂直压力对剪应力的影响 | 第37-39页 |
| ·含水量对剪应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干密度对剪应力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各因素对剪应力影响的比较与分析 | 第41-42页 |
| ·接触面剪切试验曲线及参数分析 | 第42-43页 |
| ·干密度、含水量对抗剪强度的影响分析 | 第43-46页 |
| ·红色粘土与结构接触面直剪试验研究 | 第46-48页 |
| ·干密度、含水量对剪切强度的影响分析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膨胀土边坡土钉支护模型试验研究 | 第50-62页 |
| ·概述 | 第50-51页 |
| ·试验用膨胀土的基本性质 | 第51页 |
| ·模型试验 | 第51-55页 |
| ·模型试验设计 | 第51-53页 |
| ·模型试验的监测系统 | 第53-55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5-60页 |
| ·土体含水量结果及分析 | 第55页 |
| ·土钉轴力变化结果及分析 | 第55-57页 |
| ·边坡位移结果及分析 | 第57-59页 |
| ·面板土压力结果及分析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岩土工程有限元法分析理论简介 | 第62-72页 |
| ·概述 | 第62页 |
| ·有限单元法解题的基本步骤 | 第62-63页 |
| ·岩土工程弹塑性问题有限元分析 | 第63-66页 |
| ·弹塑性刚度矩阵 | 第63-65页 |
| ·弹塑性增量有限元分析 | 第65-66页 |
| ·土的弹塑性模型 | 第66-67页 |
| ·渗流问题有限元分析 | 第67-68页 |
| ·ADINA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第68-72页 |
| ·ADINA系统概述 | 第68-69页 |
| ·ADINA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第69-72页 |
| 第六章 土钉支护的有限元分析 | 第72-84页 |
| ·概述 | 第72页 |
| ·基本假定 | 第72-73页 |
|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3-75页 |
| ·单元选择 | 第73-74页 |
| ·基本参数的选取 | 第74页 |
| ·计算模型网格的划分 | 第74-75页 |
| ·加载方式与求解过程控制 | 第75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75-80页 |
| ·边坡位移分析 | 第75-78页 |
| ·土钉轴力分析 | 第78-80页 |
| ·数值计算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80-83页 |
| ·边坡位移对比分析 | 第80-81页 |
| ·土钉轴力对比分析 | 第81-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 ·本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 第84-86页 |
| ·展望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与论文发表及奖励情况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