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7页 |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与机制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滑坡时间预报模型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滑坡预报判据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6-27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7-31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三峡库区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实例分析 | 第31-54页 |
·白水河滑坡 | 第32-37页 |
·滑坡简介 | 第32-34页 |
·变形曲线分析 | 第34-36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7页 |
·变形破坏模式 | 第37页 |
·新滩滑坡 | 第37-42页 |
·滑坡简介 | 第37-39页 |
·变形曲线分析 | 第39-40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1页 |
·变形破坏模式 | 第41-42页 |
·八字门滑坡 | 第42-46页 |
·滑坡简介 | 第42-43页 |
·变形曲线分析 | 第43-45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6页 |
·变形破坏模式 | 第46页 |
·卡子湾滑坡 | 第46-49页 |
·滑坡简介 | 第46-47页 |
·变形曲线分析 | 第47-48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页 |
·变形破坏模式 | 第48-49页 |
·卧沙溪滑坡 | 第49-52页 |
·滑坡简介 | 第49-50页 |
·变形曲线分析 | 第50-51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2页 |
·变形破坏模式 | 第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三峡库区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变形时空演化特征 | 第54-73页 |
·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变形时间演化特征 | 第55-61页 |
·滑坡渐进式破坏 | 第56-57页 |
·滑坡变形速度的波动 | 第57页 |
·滑坡变形速度的滞后性 | 第57页 |
·滑坡变形加速破坏阶段特征 | 第57-61页 |
·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变形速度波动的内在机制 | 第61-67页 |
·降雨诱发型滑坡 | 第61-64页 |
·降雨与库水位联合作用型滑坡 | 第64-67页 |
·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变形空间演化特征 | 第67-71页 |
·双层滑动 | 第67-68页 |
·变形区域划分 | 第68-71页 |
·滑坡局部破坏 | 第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三峡库区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中长期预报 | 第73-92页 |
·滑坡中长期预报模型分析 | 第74-79页 |
·统计预报模型 | 第74页 |
·非线性预报模型 | 第74-75页 |
·物理力学预报模型 | 第75-77页 |
·耦合预报模型 | 第77-78页 |
·综合分析 | 第78-79页 |
·基于影响因子的灰色GM(1,1)—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79-83页 |
·模型概述 | 第79页 |
·灰色GM(1,1)模型 | 第79-81页 |
·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81-83页 |
·白水河滑坡应用分析 | 第83-87页 |
·影响因子确定 | 第83-84页 |
·基于影响因子的灰色GM(1,1).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 第84-87页 |
·八字门滑坡应用分析 | 第87-91页 |
·影响因子确定 | 第87-88页 |
·基于影响因子的灰色GM(1,1)-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 第88-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三峡库区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警戒速度预报方法 | 第92-105页 |
·Voight模型 | 第93-95页 |
·Voight模型适用性分析 | 第95-98页 |
·关系证明 | 第95-96页 |
·适用性分析 | 第96-98页 |
·警戒速度预报方法 | 第98-100页 |
·实例分析 | 第100-103页 |
·白水河滑坡 | 第100-102页 |
·新滩滑坡 | 第102-103页 |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三峡库区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综合预报判据研究 | 第105-121页 |
·滑坡单因子判据 | 第106-112页 |
·变形速度判据 | 第106-107页 |
·位移加速度判据 | 第107-108页 |
·蠕变曲线切线角判据 | 第108-110页 |
·滑坡位移比判据 | 第110页 |
·LURR判据 | 第110-112页 |
·滑坡三维立体综合判据研究 | 第112-116页 |
·滑坡多因子综合判据 | 第112-113页 |
·滑坡三维立体综合判据 | 第113-114页 |
·滑坡三维立体综合判据的因子选择 | 第114-116页 |
·实例分析 | 第116-119页 |
·新滩滑坡 | 第116-117页 |
·白水河滑坡 | 第117-119页 |
·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结论 | 第121-122页 |
·展望 | 第122-124页 |
致谢词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