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7页 |
第一节 选题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 第12-19页 |
·实践意义 | 第12-15页 |
·理论价值 | 第15-19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19-2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3-27页 |
·创新之处 | 第23-26页 |
·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转轨路径之争与评判 | 第27-68页 |
第一节 激进转轨与渐进转轨之争 | 第27-46页 |
·内涵与措施:两种转轨方式的区别 | 第27-30页 |
·批评与辩护:基于理论基础的争论 | 第30-34页 |
·经验与教训:基于实践结果的争论 | 第3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宪政转轨"之争 | 第46-55页 |
·宪政转轨优先论 | 第46-50页 |
·"宪政转轨优先论"之否定 | 第50-53页 |
·"宪政转轨优先论"否定之否定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节 渐进转轨理论内部之争 | 第55-64页 |
·循序渐进的代表观点 | 第55-62页 |
·"平行推进"的倡议 | 第62-64页 |
第四节 转轨路径新探索:广义制度关联性 | 第64-68页 |
·转轨路径争论的实质 | 第64-66页 |
·广义制度关联性的引入 | 第66-68页 |
第三章 广义制度关联性视角下的转轨路径 | 第68-99页 |
第一节 广义制度关联性的三个层次 | 第68-80页 |
·第一层:制度运行环境与正式制度之间的关联性 | 第68-72页 |
·第二层: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关联性 | 第72-77页 |
·第三层:基础性制度与次级制度之间的关联性 | 第77-80页 |
第二节 广义制度关联性视角下的制度均衡观 | 第80-89页 |
·均衡与新古典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均衡理论 | 第80-83页 |
·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制度均衡理论在转型经济学中应用的局限性 | 第83-88页 |
·广义制度关联性视角下的制度均衡观 | 第88-89页 |
第三节 广义制度关联性视角下的转轨基本原则 | 第89-99页 |
·保持制度运行环境、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的整体契合性 | 第89-92页 |
·次级制度优先兼顾基础性制度 | 第92-99页 |
第四章 俄罗斯"V型"增长的原因:基于广义制度关联性的诠释 | 第99-134页 |
第一节 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实施与调整 | 第99-109页 |
·制度的"创造性毁灭":休克疗法的实施 | 第99-104页 |
·从"休克疗法"的"休克"到"休克疗法"的"调整" | 第104-109页 |
第二节 俄罗斯转轨经济的"V型"增长 | 第109-112页 |
·"J型"增长预期与失败 | 第109-110页 |
·"L型"增长预期与失败 | 第110-111页 |
·"V型"增长的提出 | 第111-112页 |
第三节 "V型"增长的原因:广义制度关联性整体性破坏后的整体性修复 | 第112-134页 |
·广义制度关联性第一层的破坏与修复 | 第112-122页 |
·广义制度关联性第二层的破坏与修复 | 第122-128页 |
·广义制度关联性第三层的破坏与修复 | 第128-134页 |
第五章 中国转轨中的成就与问题:基于广义制度关联性的剖析 | 第134-170页 |
第一节 中国转轨路径概说与经济绩效 | 第134-144页 |
·转轨历程简要回顾 | 第134-142页 |
·成就与主要问题 | 第142-144页 |
第二节 "中国奇迹"的原因:广义制度关联性的整体性维护 | 第144-151页 |
·广义制度关联性第一层的维护 | 第144-147页 |
·广义制度关联性第二层的维护 | 第147-150页 |
·广义制度关联性第三层的维护 | 第150-151页 |
第三节 问题的根源:广义制度关联性的局部性破损 | 第151-170页 |
·广义制度关联性第三层局部破损对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 | 第152-158页 |
·广义制度关联性第三层局部破损对假冒伪劣行为滋生、泛滥的影响 | 第158-164页 |
·广义制度关联性第三层局部破损对寻租腐败的影响 | 第164-1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第170-177页 |
第一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第170-175页 |
第二节 启示 | 第175-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3页 |
致谢 | 第183-18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