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综述 | 第9-18页 |
·乳腺癌概况 | 第9-10页 |
·大豆异黄酮的性质及化学结构 | 第10页 |
·大豆异黄酮对乳腺癌抑瘤作用的研究 | 第10-11页 |
·大豆异黄酮抑制乳腺癌作用机制 | 第11-12页 |
·雌激素及抗雌激素作用 | 第11页 |
·抑制与肿瘤相关酶活性作用,特别是对酪氨酸激酶 | 第11页 |
·在肿瘤细胞增殖阶段,具有抑制血管增生作用 | 第11-12页 |
·消除活性氧,从而具有抗氧化作用 | 第12页 |
·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 | 第12页 |
·染料术素(Genistein)具有抑制部分上 JDNA 切断有关酶活性的作用,具有抑制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Ⅱ)活性 | 第12页 |
·调节免疫 | 第12页 |
·大豆异黄酮的致癌及毒副作用 | 第12-13页 |
·P53 与肿瘤的关系 | 第13-16页 |
·P53 基因 | 第14页 |
·P53 的生物学功能 | 第14-15页 |
·P53 与肿瘤的关系研究 | 第15-16页 |
·小结 | 第16-18页 |
第2章 前言 | 第18-20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实验动物及设施 | 第20页 |
·实验动物 | 第20页 |
·饲育设施 | 第20页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0-21页 |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实验步骤 | 第21-24页 |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21-22页 |
·HE 染色步骤 | 第22页 |
·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 第22-23页 |
·观察指标 | 第23页 |
·各实验组子代小鼠出生情况观察 | 第23页 |
·各实验组乳腺肿瘤潜伏期、乳腺成瘤率 | 第23页 |
·各实验组乳腺肿瘤组织的形态学观察和P53 的表达情况 | 第23页 |
·对照: | 第23-24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24-25页 |
第4章 实验结果 | 第25-28页 |
·异黄酮孕期处理后对母鼠分娩子鼠出生情况的影响 | 第25页 |
·各实验组发生肿瘤例数 | 第25-26页 |
·各实验组肿瘤平均潜伏期 | 第26页 |
·各实验组肿瘤最大直径观察 | 第26页 |
·乳腺肿瘤组织的形态学观察 | 第26-27页 |
·各实验组乳腺组织及肿瘤组织中P53 的表达情况 | 第27-28页 |
·P53 在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 | 第27页 |
·P53 各实验组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 | 第27-28页 |
第5章 讨论 | 第28-33页 |
·乳腺癌与异黄酮的关系 | 第28-29页 |
·异黄酮孕期处理对子代乳腺肿瘤的影响 | 第29-30页 |
·异黄酮孕期处理对P53 蛋白表达影响 | 第30-31页 |
·研究展望 | 第31-3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缩略语词汇表 | 第39-40页 |
附录A 图片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