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野生大豆抗草甘膦种质评价及基因克隆
缩略词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野生大豆研究概述 | 第10-11页 |
1.2 大豆杂草防治 | 第11-12页 |
1.2.1 大豆杂草的种类 | 第12页 |
1.2.2 施用农药的优点 | 第12页 |
1.3 草甘膦概述 | 第12-16页 |
1.3.1 草甘膦的作用机理 | 第12-14页 |
1.3.2 作物对草甘膦的抗性 | 第14-16页 |
1.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野生大豆抗草甘膦种质筛选 | 第17-2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1.2 供试除草剂及设备 | 第17页 |
2.1.3 试验地点 | 第1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7-18页 |
2.2.1 野生大豆的抗草甘膦筛选 | 第17-18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18-21页 |
2.3.1 野生大豆抗草甘膦等级鉴定 | 第18-21页 |
第三章 野生大豆抗草甘膦筛选方法优化 | 第21-28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3.1.2 试验药品、仪器 | 第21页 |
3.1.3 试验地点 | 第2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3.3 结果讨论 | 第22-28页 |
3.3.1 草甘膦胁迫下的生理表现 | 第22-28页 |
第四章 基因克隆以及荧光定量PCR | 第28-35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4.1.2 引物设计 | 第28页 |
4.1.3 试验药品、仪器 | 第28页 |
4.1.4 试验地点 | 第28-29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4.2.2 荧光定量PCR | 第29页 |
4.2.3 基因克隆 | 第29-30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30-35页 |
4.3.1 荧光定量PCR | 第30-31页 |
4.3.2 基因克隆 | 第31-35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35-37页 |
5.1 试验方法的选择 | 第35页 |
5.2 试验方法浓度选择 | 第35-3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2-43页 |
附录 | 第4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