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体观的生成与发展

致谢第1-6页
内容提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5页
绪论第15-27页
 一、研究视角与研究范畴的确定第15-18页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第18-20页
 三、概念的说明第20-22页
 四、几点补充与思考第22-27页
第一章 先秦——文体观的孕育第27-81页
 第一节 文类之源的社会行为意义第28-44页
  一、早期言辞被包容在行为整体之中第28-36页
  二、言辞意义在行为整体中的凸显第36-43页
   (一)、言辞在行为整体中的重要位置第36-38页
   (二)、言辞能力的不断增强第38-43页
  三、中国古代早期未有文体观念之事实第43-44页
 第二节 文类之源的社会功能流变及其对文辞类型化观念发展的意义以诗赋为例第44-57页
  一、诗在先秦的社会功能意义流变第45-52页
   (一)、"诗"从"志"中的分化及远古用于敬神仪式的意义第46-47页
   (二)、西周"诗"用于礼仪的社会功能意义第47-48页
   (三)、春秋时期"诗"用于"赋诗言志"的社会功能意义第48-50页
   (四)、礼崩乐坏下"诗"的仪式功能意义的消亡第50-51页
   (五)、《诗》亡以后世俗歌诗走向文辞类型化的契机第51-52页
  二、赋在先秦的社会功能意义流变第52-55页
   (一)、赋在上古用于仪式的意义第52-53页
   (二)、赋在原始仪式中意义的分化第53-54页
   (三)、礼崩乐坏下赋的社会功能的消亡及其走向文辞类型化的契机第54-55页
  三、其他文类之源的社会功能流变及其对文辞类型化观念发展的意义第55-57页
 第三节 文辞审美观念在先秦的发展第57-66页
  一、"辞"义原始及其在先民观念中的文饰属性第58-62页
   (一)、先秦"辞"义原始第58-62页
   (二)、"辞"的文饰属性在先民观念中的确立第62页
  二、春秋战国说辞之美观念的发展第62-66页
 第四节 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孕育第66-79页
  一、士人群体的形成第67页
  二、书写工具的发展第67-68页
  三、言辞的文本化进程第68-73页
  四、体用一如整体思维方式的孕育第73-74页
  五、实用文辞写作程式的内在规定性第74-77页
  六、诸子对说辞方法和风貌的有意识的把握第77-79页
 小结: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孕育第79-81页
第二章 两汉魏晋——文体观的生成第81-133页
 第一节 汉末以前文章繁盛与文体观念模糊的困境第81-104页
  一、经学视域下文章审美观念发展的困境第83-88页
   (一)、从先秦演说辞之美到汉代文章之美观念的转变第83-85页
   (二)、文章审美观念在经学视域下的困境第85-88页
  二、经学视域下文章类型化观念难以自觉的困境第88-94页
   (一)、文章类型化的潜移默化的发展第88-90页
   (二)、宗经致用观念下自觉辨析文章类别观念的难以形成第90-94页
  三、汉末以前文章本体范畴观念难以形成的困境第94-102页
   (一)、宗经致用观念下文章本体范畴观念的难以形成第94-96页
   (二)、价值序列观念对文章本体范畴观念形成的阻碍第96-102页
  四、"述而不作"观念的制约第102-104页
   (一)、"述而不作"的观念第102-103页
   (二)、"述而不作"的观念对文体观念清晰化的制约第103-104页
 第二节 汉末以后文体观生成的契机第104-111页
  一、汉末经学的松动与士人对美丽之文的自觉追求第104-105页
  二、文人群体与文章范畴渐趋形成的走向第105-107页
  三、文体表现才性的人才观念的出现第107-109页
  四、体用观念的明晰第109-111页
 第三节 文体观念的生成第111-131页
  一、中国古代文体观生成的标志之作(一):曹丕《典论·论文》第111-115页
   (一)、《典论·论文》文体观的生成第111-113页
   (二)、《典论·论文》的结构及其对文体观发展的导向意义第113-115页
  二、中国古代文体观生成的标志之作(二):陆机《文赋》第115-120页
   (一)、《文赋》的文体形成过程观第116-118页
   (二)、《文赋》的文体价值观第118-119页
   (三)、《文赋》的文体观在南朝文体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119-120页
  三、汉末魏晋文体观念的发展与表现第120-131页
   (一)、品论文体现象的出现第120-122页
   (二)、以《文章志》的形式展现文体第122页
   (三)、对古今优秀文体的学习第122-124页
   (四)、以结集的方式展现文体第124-125页
   (五)、诗体观念的形成第125-127页
   (六)、对文类文体的自觉总结第127-131页
 小结 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生成与初步发展第131-133页
第三章 南北朝——文体观的大盛第133-183页
 第一节 文体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高度发展第133-146页
  一、以结集的形式展现文体之繁盛第133-135页
  二、文体成为家训要事第135-137页
  三、"康乐体"、"永明体"、"宫体"等名号的涌现第137-139页
  四、品论文体专著的出现——《诗品》第139-141页
  五、对文类文体的细致化与全面化的总结第141-146页
 第二节 体用一如的文体学巨著的出现:《文心雕龙》第146-171页
  一、关于《文心雕龙》全书的结构第146-148页
  二、《文心雕龙》的文体观第148-170页
   (一)、对文体理念的明晰第148-150页
   (二)、对文类文体的全面总结第150-163页
   (三)、对文体形成过程的详细阐释第163-169页
   (四)、文体的旨归——才情与求道第169-170页
  三、《文心雕龙》文体观的意义与价值第170-171页
 第三节 时代文体观第171-180页
  一、南北朝以前时代文体观的发展第171-173页
  二、南北朝时代文体观的繁盛第173-180页
   (一)、史家的时代文体观第173-175页
   (二)、其他士人的时代文体观第175-179页
   (三)、对时代文体理论的自觉总结第179-180页
 小结:南北朝文体观之大盛第180-183页
第四章 中国古代文体观范畴的形成及其唐前普遍性的文体观念第183-207页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体观范畴的形成第183-188页
 第二节 唐前形成的普遍性的文体观念第188-205页
  一、文体来源:源于五经观第188-190页
  二、文体序列:雅俗观第190-192页
  三、文体审美:文质观第192-193页
  四、文体分类:文笔观第193-194页
  五、文体理论:整体观第194-195页
  六、文章类属的多视域性第195-198页
  七、文体技巧的非界限性第198-205页
 小结 对唐前文体观念的总结第205-207页
余论:中国古代文体观念在近现代的淡退历程第207-217页
尾声:对中国文体精神缺失时代的现实思考第217-219页
附录一 中国古代文体学的百年历程第219-229页
附录二 对先秦语境下诗、歌、谣、谚的区分第229-235页
附录三 赋到底是诗还是散文的文体学阐释第235-237页
附录四 由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所引发的对撰写《中国古代文体史》的思考第237-243页
参考文献第243-2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55-257页
作者介绍第257页

论文共2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代后期政治与士风文风研究
下一篇:《淮南子》与先秦诸子承传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