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11-13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18-20页 |
1.5 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 第20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跑道运行模式和碰撞风险影响因素 | 第22-32页 |
2.1 单跑道的运行模式 | 第22-23页 |
2.2 平行跑道运行模式 | 第23-24页 |
2.3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 | 第24-25页 |
2.4 影响碰撞风险的主要因素 | 第25-29页 |
2.4.1 碰撞风险 | 第25-26页 |
2.4.2 尾流影响 | 第26-27页 |
2.4.3 侧风因素 | 第27页 |
2.4.4 偏3°进近 | 第27-28页 |
2.4.5 机载防撞系统 | 第28页 |
2.4.6 空域 | 第28-29页 |
2.4.7 航空器性能参数、飞行误差和导航误差 | 第29页 |
2.4.8 跑道间距、前后机相对速度 | 第29页 |
2.5 飞行安全间隔标准 | 第29-31页 |
2.5.1 安全间隔标准基本概念 | 第29-30页 |
2.5.2 安全目标等级(TLS)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于GAS模型的碰撞风险模型的研究 | 第32-41页 |
3.1 碰撞模型 | 第32-35页 |
3.1.1 三维GAS模型 | 第32-34页 |
3.1.2 终端(进近)管制区碰撞风险模型 | 第34-35页 |
3.2 两种进近情况的碰撞风险模型 | 第35-38页 |
3.2.1 情况1 | 第35-36页 |
3.2.2 情况2 | 第36-38页 |
3.3 算例分析 | 第38-39页 |
3.3.1 算例1 | 第38页 |
3.3.2 算例2 | 第38-39页 |
3.4 不同类型飞机之间的碰撞风险模型 | 第39-40页 |
3.4.1 算例分析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航空器进近水平方向碰撞风险计算平台 | 第41-50页 |
4.1 平台总体设计 | 第41页 |
4.1.1 平台需求概括 | 第41页 |
4.1.2 需求概述 | 第41页 |
4.1.3 条件与限制 | 第41页 |
4.2 总体设计 | 第41-45页 |
4.2.1 总体结构 | 第41-42页 |
4.2.2 模块功能逻辑关系 | 第42-45页 |
4.2.3 平台设计和描述 | 第45页 |
4.3 平台功能描述 | 第45-49页 |
4.3.1 输入计算参数流程图和详细流程描述 | 第45页 |
4.3.2 计算碰撞风险功能流程图和详细流程描述 | 第45-48页 |
4.3.3 保存数据功能流程图和详细流程描述 | 第48页 |
4.3.4 清除数据功能流程图和详细流程描述 | 第48页 |
4.3.5 查看历史数据保存位置功能流程图和详细流程描述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基于REICH模型的进近着陆碰撞风险模型研究 | 第50-60页 |
5.1 进近着陆碰撞风险模型建立思想 | 第50-52页 |
5.2 进近着陆侧向碰撞模型 | 第52-54页 |
5.3 进近着陆纵向碰撞模型 | 第54-56页 |
5.4 进近着陆垂直碰撞模型 | 第56-58页 |
5.5 进近着陆碰撞模型的碰撞风险概率 | 第58-59页 |
5.5.1 基于单跑道的碰撞风险模型 | 第58-59页 |
5.5.2 基于平行跑道的相关进近碰撞风险模型 | 第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仿真分析 | 第60-75页 |
6.1 重庆机场运行环境 | 第60-62页 |
6.2 单跑道运行模式 | 第62-65页 |
6.2.1 纵向方向碰撞风险概率 | 第62-64页 |
6.2.2 垂直方向碰撞风险概率 | 第64-65页 |
6.2.3 单跑道航空器碰撞风险概率 | 第65页 |
6.3 相关平行进近模式 | 第65-74页 |
6.3.1 两架航空器均在跑道上 | 第66-68页 |
6.3.2 两架航空器均在空中 | 第68-7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1.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2.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3-84页 |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软著 | 第83页 |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