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1 不结球白菜的概述 | 第14-18页 |
1.1.1 不结球白菜的品种类型 | 第14-15页 |
1.1.2 不结球白菜雄性不育系的来源及特征特性 | 第15-17页 |
1.1.3 植物雄性不育的代谢特征 | 第17-18页 |
1.1.3.1 物质代谢 | 第17页 |
1.1.3.2 能量代谢 | 第17页 |
1.1.3.3 活性氧代谢 | 第17-18页 |
1.2 花青素的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1.2.1 花青素的概述 | 第18页 |
1.2.2 花青素的化学结构及分类 | 第18-19页 |
1.2.3 花青素的功能研究 | 第19页 |
1.2.4 花青素生物代谢途径 | 第19-20页 |
1.2.5 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 | 第20-23页 |
1.2.5.1 结构基因 | 第20-22页 |
1.2.5.2 调节基因 | 第22-23页 |
1.2.6 环境因子对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23-25页 |
1.2.6.1 光照对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23-24页 |
1.2.6.2 温度对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24-25页 |
1.3 转录组学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3.1 转录的概念及发展 | 第25-26页 |
1.3.2 利用转录组学分析花青素合成途径 | 第26-27页 |
1.3.3 利用转录组学分析温度对植物的调控 | 第27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不结球白菜紫色优质新种质的创制 | 第30-45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30-32页 |
2.1.1 材料 | 第30-31页 |
2.1.2 方法 | 第31-32页 |
2.1.2.1 种质创制的方法 | 第31页 |
2.1.2.2 不育系特性调查 | 第31页 |
2.1.2.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31-32页 |
2.1.3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3页 |
2.2.1 紫色不结球白菜“Q14 自交系”的选育 | 第32-34页 |
2.2.2 紫色不结球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的转育 | 第34-37页 |
2.2.3 “两用系”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37-43页 |
2.2.3.1 “两用系”的叶绿素和花青素含量的比较 | 第37-39页 |
2.2.3.2 “两用系”的渗透调节物质和活性氧的比较 | 第39-40页 |
2.2.3.3 “两用系”抗氧化酶活性的比较 | 第40-43页 |
2.3 讨论 | 第43-45页 |
2.3.1 种质资源的创新 | 第43页 |
2.3.2 “两用系”生理生化指标的特性 | 第43-45页 |
第三章 不结球白菜紫色性状的遗传规律分析 | 第45-54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45-46页 |
3.1.1 材料的制备 | 第45页 |
3.1.2 方法 | 第45-4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3.2.1 孟德尔遗传规律分析 | 第46-48页 |
3.2.2 数量遗传学分析 | 第48-52页 |
3.2.2.1 花青素相对含量的次数分布 | 第48-49页 |
3.2.2.2 花青素含量最优遗传模型的分析 | 第49-50页 |
3.2.2.3 花青素含量的遗传参数估计 | 第50-52页 |
3.3 讨论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弱光对紫色不结球白菜光合作用、抗氧化酶和花青素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第54-67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55-57页 |
4.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第55-56页 |
4.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56页 |
4.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56-5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4.2.1 弱光胁迫对叶片相关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2 弱光胁迫对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第58-60页 |
4.2.3 弱光胁迫叶片丙二醛和与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4 弱光胁迫对紫色不结球白菜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5 弱光胁迫对花青素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第62-64页 |
4.3 讨论 | 第64-67页 |
第五章 温度诱导不结球白菜花青素合成的转录组分析 | 第67-8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0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67-70页 |
5.1.2.1 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 第68页 |
5.1.2.2 RNA的提取和文库构建 | 第68-69页 |
5.1.2.3 序列的拼接与注释 | 第69页 |
5.1.2.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分析 | 第69页 |
5.1.2.5 差异表达基因的q RT-PCR分析 | 第69-7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0-81页 |
5.2.1 温度对紫色不结球白菜叶片颜色的影响 | 第70-72页 |
5.2.2 转录组测序与拼接结果统计 | 第72-73页 |
5.2.3 Unigene的功能注释 | 第73-74页 |
5.2.4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第74-81页 |
5.2.4.1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第74-75页 |
5.2.4.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 第75-76页 |
5.2.4.3 DGEs的 KEGG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76-79页 |
5.2.3.4 q RT-PCR验证RNA-seq | 第79-81页 |
5.3 讨论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创新点 | 第84页 |
6.3 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104页 |
附录 | 第104-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获奖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112-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