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1页 |
1.1 与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岩浆型铜镍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7页 |
1.1.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分类 | 第11-12页 |
1.1.2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岩成矿背景 | 第12-13页 |
1.1.3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过程及控制因素 | 第13-16页 |
1.1.4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过程中的铜同位素研究 | 第16-17页 |
1.2 中亚造山带南缘与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岩浆型铜镍矿床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9-20页 |
1.5 论文创新点与特色 | 第20-21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26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1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21-22页 |
2.3 岩浆岩 | 第22-23页 |
2.4 区域构造 | 第23-24页 |
2.5 区域矿产 | 第24-26页 |
第3章 黄山南含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过程探讨 | 第26-73页 |
3.1 矿区地质概况 | 第26-32页 |
3.2 黄山南岩体成岩年龄 | 第32-33页 |
3.3 黄山南岩体岩石、矿石测试方法及地球化学特征 | 第33-38页 |
3.3.1 主量元素 | 第34-35页 |
3.3.2 微量元素 | 第35-36页 |
3.3.3 硫硒含量 | 第36页 |
3.3.4 S、Sr、Nd和Pb同位素特征 | 第36-37页 |
3.3.5 铂族元素 | 第37-38页 |
3.4 黄山南岩体橄榄石矿物化学特征 | 第38-58页 |
3.5 岩浆源区 | 第58-61页 |
3.6 初始岩浆和母岩浆性质 | 第61-66页 |
3.7 黄山南矿床成矿过程 | 第66-67页 |
3.8 黄山南富镍橄榄石和母岩浆的来源 | 第67-69页 |
3.9 硫饱和方式 | 第69-72页 |
3.10 黄山南含矿岩体研究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葫芦含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过程探讨 | 第73-89页 |
4.1 矿区地质概况 | 第73-76页 |
4.2 葫芦岩体矿石测试方法及地球化学特征 | 第76-81页 |
4.2.1 Cu、Ni、Se、S和铂族元素 | 第76页 |
4.2.2 硫硒含量和硫同位素组成 | 第76-81页 |
4.3 葫芦含矿岩体初始岩浆性质及母岩浆的演化 | 第81-84页 |
4.4 葫芦矿床似层状和岩墙状矿体不同的矿化过程 | 第84-86页 |
4.5 壳源物质混染 | 第86-87页 |
4.6 葫芦矿床成矿模式 | 第87-89页 |
第5章 图拉尔根含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铜同位素示踪 | 第89-105页 |
5.1 矿区地质概况 | 第89-93页 |
5.2 图拉尔根岩体矿石测试方法及地球化学特征 | 第93-97页 |
5.2.1 Cu同位素 | 第93-95页 |
5.2.2 Cu、Ni和铂族元素 | 第95-97页 |
5.3 图拉尔根矿床Cu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 第97-98页 |
5.4 图拉尔根矿床成矿过程中Cu同位素演化 | 第98-103页 |
5.5 运用Cu同位素示踪岩浆流动方向的启示 | 第103-104页 |
5.6 图拉尔根铜镍矿床Cu同位素研究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东天山成矿规律及铜同位素应用潜力 | 第105-113页 |
6.1 东天山岩浆型Cu-Ni矿床找矿方向探究 | 第105-106页 |
6.2 东天山岩浆型Cu-Ni矿床成矿规律 | 第106-108页 |
6.2.1 母岩浆中成矿元素的控制因素 | 第106-107页 |
6.2.2 母岩浆中硫饱和机制 | 第107页 |
6.2.3 母岩浆中成矿元素的富集 | 第107-108页 |
6.3 产于造山带与产于稳定克拉通环境中的岩浆Cu-Ni矿床对比 | 第108-111页 |
6.3.1 与构造的关系 | 第108-109页 |
6.3.2 与地幔柱的关系 | 第109页 |
6.3.3 岩浆性质 | 第109-110页 |
6.3.4 岩浆通道系统 | 第110-111页 |
6.3.5 研究小结 | 第111页 |
6.4 Cu同位素在示踪隐伏矿体上的应用潜力 | 第111-113页 |
第7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8页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