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空调的应用现状 | 第15页 |
1.1.2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 第15-16页 |
1.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2.1 课题的提出 | 第16页 |
1.2.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3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 第17-18页 |
1.3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1 太阳能溶液除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毛细管网辐射供冷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3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1.4.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太阳能溶液除湿辐射空调系统的理论研究 | 第23-33页 |
2.1 太阳能溶液除湿辐射空调系统的原理及组成 | 第23-25页 |
2.2 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 | 第25-26页 |
2.2.1 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的构成及运行原理 | 第25-26页 |
2.2.2 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的优缺点 | 第26页 |
2.2.3 太阳能溶液除湿辐射空调系统的提出 | 第26页 |
2.3 太阳能溶液除湿新风系统 | 第26-29页 |
2.3.1 溶液除湿系统的构成及运行原理 | 第27页 |
2.3.2 除湿器和再生器的选择 | 第27-28页 |
2.3.3 除湿溶液的选择 | 第28页 |
2.3.4 除湿溶液的再生能源 | 第28-29页 |
2.4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 第29-31页 |
2.4.1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构成及运行原理 | 第29-30页 |
2.4.2 太阳能溶液除湿辐射空调系统的构建及优势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太阳能溶液除湿辐射空调系统的设计 | 第33-41页 |
3.1 该空调系统适用范围分析 | 第33-35页 |
3.1.1 室外空气湿度分布情况 | 第33-34页 |
3.1.2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 | 第34-35页 |
3.2 以上海某别墅为例进行该空调系统的设计 | 第35-40页 |
3.2.1 建筑概况 | 第36页 |
3.2.2 空调系统的夏季室内负荷计算 | 第36-37页 |
3.2.3 空调系统新风量的计算 | 第37-39页 |
3.2.4 毛细管网辐射空调子系统供回水温度及流量的设定 | 第39-40页 |
3.2.5 确定溶液除湿新风系统的送风状态点 | 第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太阳能溶液除湿新风系统的TRNSYS模拟 | 第41-55页 |
4.1 TRNSYS软件介绍 | 第41-43页 |
4.1.1 TRNSYS软件的构成 | 第41页 |
4.1.2 TRNSYS软件的模块 | 第41-42页 |
4.1.3 TRNSYS软件中的系统构建 | 第42-43页 |
4.1.4 TRNSYS软件与其它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区别 | 第43页 |
4.2 太阳能溶液除湿新风系统的构建 | 第43-51页 |
4.2.1 溶液除湿模块的构建 | 第44-46页 |
4.2.2 溶液再生模块 | 第46-47页 |
4.2.3 太阳能集热模块 | 第47-48页 |
4.2.4 系统各组件的说明 | 第48-51页 |
4.3 太阳能溶液除湿新风系统的运行控制 | 第51-54页 |
4.3.1 溶液除湿模块的运行 | 第51-52页 |
4.3.2 溶液再生模块的运行 | 第52-53页 |
4.3.3 太阳能集热模块的运行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太阳能溶液除湿新风系统的模拟结果分析 | 第55-77页 |
5.1 系统模拟的基本情况 | 第55-58页 |
5.1.1 运行工况的设置 | 第55-56页 |
5.1.2 模拟参数及模拟时间的选择 | 第56-58页 |
5.2 新风经各级除湿塔后含湿量的变化 | 第58-65页 |
5.2.1 夏季空调期内新风经各级除湿塔后含湿量的变化情况 | 第58-59页 |
5.2.2 室外空气含湿量80%分界处的溶液除湿效果分析 | 第59-61页 |
5.2.3 室外空气含湿量90%分界处的溶液除湿效果分析 | 第61-62页 |
5.2.4 室外空气含湿量95%分界点的溶液除湿效果分析 | 第62-64页 |
5.2.5 室外空气日均含湿量最大时的溶液除湿效果分析 | 第64-65页 |
5.2.6 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小结 | 第65页 |
5.3 除湿溶液经各级除湿塔后的浓度变化 | 第65-67页 |
5.3.1 夏季空调期内除湿溶液的浓度变化 | 第66-67页 |
5.3.2 室外空气平均含湿量最大日除湿溶液的浓度变化情况 | 第67页 |
5.4 溶液再生性能分析 | 第67-74页 |
5.4.1 夏季空调期内除湿溶液再生前后浓度的变化 | 第67-69页 |
5.4.2 室外空气含湿量80%分界处溶液再生器的运行情况 | 第69-71页 |
5.4.3 室外空气含湿量90%分界处溶液再生器的运行情况 | 第71-72页 |
5.4.4 室外空气含湿量95%分界处溶液再生器的运行情况 | 第72-73页 |
5.4.5 溶液再生系统小结 | 第73-74页 |
5.5 换热器两侧除湿溶液和热水的温度变化 | 第74-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利用Airpak软件模拟分析室内舒适度 | 第77-99页 |
6.1 Airpak软件介绍 | 第77-79页 |
6.1.1 Airpak软件的主要优势 | 第77-78页 |
6.1.2 Airpak求解的具体步骤 | 第78-79页 |
6.2 Airpak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79-82页 |
6.2.1 建立室内模型 | 第79-80页 |
6.2.2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80-81页 |
6.2.3 划分网格 | 第81-82页 |
6.2.4 计算网格 | 第82页 |
6.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82-98页 |
6.3.1 两模拟房间的温度分布情况 | 第83-87页 |
6.3.2 两房模拟间的湿度分布情况 | 第87-92页 |
6.3.3 两房间的风速分布情况 | 第92-97页 |
6.3.4 模拟结果的综合分析 | 第97-9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9-101页 |
7.1 结论 | 第99-100页 |
7.2 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作者简介 | 第10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106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