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0.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0.3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0.5 论文框架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吕彦直建筑创作的背景 | 第18-26页 |
1.1 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 | 第18-20页 |
1.1.1 国内时局中西激荡 | 第18-19页 |
1.1.2 国外建筑风格迭变 | 第19-20页 |
1.2 中西交融的人生阅历 | 第20-26页 |
1.2.1 中外求学融汇东西 | 第20-24页 |
1.2.2 投身建筑设计实践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吕彦直建筑实践及成就 | 第26-40页 |
2.1 南京中山陵建筑群 | 第26-33页 |
2.1.1 南京中山陵建造起源及获奖经历 | 第26-30页 |
2.1.2 南京中山陵建造历程 | 第30-33页 |
2.2 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群 | 第33-38页 |
2.2.1 广州中山纪念堂建造起源及获奖经历 | 第33-36页 |
2.2.2 广州中山纪念堂建造历程 | 第36-38页 |
2.3 其他成就 | 第38-40页 |
2.3.1 为南京首都计划谏言献策 | 第38-39页 |
2.3.2 积极推进我国建筑学科体制化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吕彦直建筑设计理念分析 | 第40-52页 |
3.1 吕彦直建筑作品形制分析 | 第40-46页 |
3.1.1 南京中山陵建筑形制设计 | 第40-43页 |
3.1.2 广州中山纪念堂形制设计 | 第43-46页 |
3.2 中西融合之建筑理念分析 | 第46-49页 |
3.2.1 西式材料构造中式建筑 | 第47-48页 |
3.2.2 采用翻译手法中西融合 | 第48-49页 |
3.3 吕彦直其他建筑理念分析 | 第49-52页 |
3.3.1 建筑设计体现时代精神 | 第49-50页 |
3.3.2 中轴线对称思想的应用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吕彦直建筑实践及理念的影响 | 第52-58页 |
4.1 吕彦直建筑实践及理念的开创意义 | 第52-55页 |
4.1.1 中国固有式建筑探索的先行者 | 第52-53页 |
4.1.2 为后世建筑设计提供有益启示 | 第53-55页 |
4.2 吕彦直建筑实践及理念的时代局限 | 第55-58页 |
4.2.1 建造过程中费用高昂 | 第55-56页 |
4.2.2 推广过程中弊端显现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1 吕彦直生平年表 | 第64-65页 |
附录2 吕彦直《孙中山先生陵墓建筑图案说明》(附图片) | 第65-66页 |
附录3 吕彦直《规划首都都市区图案大纲草案》 | 第6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9-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