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综述 | 第13-28页 |
1.2.1 遥感技术与定量遥感反演 | 第13-21页 |
1.2.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概述 | 第21-25页 |
1.2.3 荒漠化研究概述 | 第25-2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8-3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1.3.3 数据来源与软件系统 | 第32-34页 |
1.3.4 研究工作量与主要创新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6-45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6-38页 |
2.1.1 气候 | 第36-37页 |
2.1.2 水文 | 第37-38页 |
2.1.3 土壤 | 第38页 |
2.1.4 植被 | 第38页 |
2.2 地质与地貌 | 第38-41页 |
2.2.1 区域地质 | 第38-40页 |
2.2.2 地貌 | 第40-41页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41-42页 |
2.3.1 历史文化 | 第41页 |
2.3.2 社会经济 | 第41-42页 |
2.4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42-45页 |
2.4.1 荒漠化 | 第42页 |
2.4.2 盐碱化 | 第42-43页 |
2.4.3 草地退化 | 第43页 |
2.4.4 水土流失 | 第43页 |
2.4.5 可利用水资源减少 | 第43-45页 |
第三章 磴口地区气象特征分析 | 第45-58页 |
3.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45-48页 |
3.1.1 资料来源 | 第45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45-48页 |
3.2 气温的变化特征 | 第48-51页 |
3.2.1 气温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48-49页 |
3.2.2 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49-51页 |
3.2.3 气温的周期性变化特征 | 第51页 |
3.3 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 第51-55页 |
3.3.1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 | 第51-52页 |
3.3.2 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 | 第52-54页 |
3.3.3 降水量≥10mm的天数变化特征及趋势 | 第54页 |
3.3.4 降水的周期变化 | 第54-55页 |
3.4 蒸发量的变化特征 | 第55-57页 |
3.4.1 蒸发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55-56页 |
3.4.2 蒸发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56-57页 |
3.4.3 蒸发量的周期变化特征 | 第57页 |
3.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磴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 第58-98页 |
4.1 磴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监测 | 第58-64页 |
4.1.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选择 | 第58页 |
4.1.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系统 | 第58-59页 |
4.1.3 解译标识的建立与精度检验 | 第59-63页 |
4.1.4 分类后处理及土地利用类型制图 | 第63-64页 |
4.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时空动态变化分析模型 | 第64-66页 |
4.2.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速度模型 | 第65页 |
4.2.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程度变化模型 | 第65-66页 |
4.2.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模型 | 第66页 |
4.3 磴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演变分析 | 第66-89页 |
4.3.1 磴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总体变化特征分析 | 第66-72页 |
4.3.2 磴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程度变化速率分析 | 第72-81页 |
4.3.3 磴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空间转化分析 | 第81-87页 |
4.3.4 磴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趋势预测 | 第87-89页 |
4.4 磴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89-96页 |
4.4.1 研究方法 | 第89-91页 |
4.4.2 驱动机制分析 | 第91-96页 |
4.5 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磴口土地荒漠化研究 | 第98-113页 |
5.1 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98-100页 |
5.1.1 荒漠化程度等级的划分 | 第98-100页 |
5.1.2 荒漠化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100页 |
5.2 荒漠化的评价方法 | 第100-101页 |
5.2.1 荒漠化评价指标的获取 | 第100-101页 |
5.2.2 荒漠化评价模型 | 第101页 |
5.3 磴口荒漠化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7页 |
5.3.1 磴口荒漠化评价结果 | 第101-102页 |
5.3.2 磴口荒漠化动态变化分析 | 第102-105页 |
5.3.3 磴口荒漠化趋势分析 | 第105-107页 |
5.4 磴口荒漠化驱动力分析 | 第107-112页 |
5.4.1 研究方法 | 第107页 |
5.4.2 驱动机制分析 | 第107-112页 |
5.5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3-11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9页 |
附录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