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结合乡村旅游的新堡子历史村落景观更新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6页
    引言第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现阶段我国历史村落旅游发展情况第13-14页
        1.1.2 对景观形式统一与文化逐渐丢失的关注第14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8页
        1.4.1 乡村旅游第16-17页
        1.4.2 历史村落第17页
        1.4.3 景观更新第17-18页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案例分析第18-25页
        1.5.1 乡村旅游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8-19页
        1.5.2 村落景观更新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9-22页
        1.5.3 基于乡村旅游的村落景观更新案例分析第22-25页
    1.6 论文框架第25-26页
第二章 新堡子历史村落的特色与问题第26-36页
    2.1 新堡子村概况第26-27页
        2.1.1 地理条件第26页
        2.1.2 气候条件第26-27页
        2.1.3 交通现状第27页
    2.2 新堡子村景观构成内容第27-33页
        2.2.1 山水格局第27页
        2.2.2 聚落形态第27-28页
        2.2.3 建筑形态第28-29页
        2.2.4 街巷空间第29页
        2.2.5 节点空间第29-30页
        2.2.6 历史遗迹第30-33页
    2.3 新堡子村历史背景特色第33页
    2.4 新堡子村民俗文化特色第33-35页
        2.4.1 满族文化第33-34页
        2.4.2 宗教文化第34-35页
    2.5 新堡子村景观现存问题分析第35页
        2.5.1 三景一村布局没有利用第35页
        2.5.2 历史特色无法凸显第35页
        2.5.3 满族民俗风情没有体现第35页
    2.6 本章小节第35-36页
第三章 乡村旅游村落的景观更新思想与策略第36-50页
    3.1 新堡子历史村落乡村旅游现状第36-38页
        3.1.1 旅游资源分析第36-37页
        3.1.2 旅游开发模式第37-38页
        3.1.3 旅游线路组织第38页
    3.2 指导思想第38-39页
        3.2.1 系统整体思想第38页
        3.2.2 延续性的发展思想第38-39页
        3.2.3 全面和谐共生思想第39页
        3.2.4 保持村落特色的思想第39页
    3.3 设计原则第39-42页
        3.3.1 村路定位的适宜性原则第39-40页
        3.3.2 景观更新的可持续原则第40页
        3.3.3 建筑更新的因地制宜原则第40-41页
        3.3.4 街巷空间引导性原则第41页
        3.3.5 节点空间标志性原则第41-42页
    3.4 新堡子历史村落的景观更新策略第42-49页
        3.4.1 总体布局景观更新策略第42-45页
        3.4.2 文化元素提取策略第45-47页
        3.4.3 建筑立面景观更新策略第47-48页
        3.4.4 街巷空间景观更新策略第48页
        3.4.5 节点空间景观更新策略第48-49页
    3.5 本章小节第49-50页
第四章 新堡子历史村落总体布局景观更新研究第50-65页
    4.1 村落内外部环境融合第50-53页
        4.1.1 村落边界景观的营造第50页
        4.1.2 村落与九门口长城的重叠第50-51页
        4.1.3 村落与采摘园的过渡第51-52页
        4.1.4 村落与宗教的融合第52-53页
    4.2 空间格局更新第53-59页
        4.2.1 一轴——景观通廊第55-57页
        4.2.2 二街——民俗风情街、民宿院落街第57-58页
        4.2.3 三区——历史体验区、民俗风情区、农耕互动区第58-59页
    4.3 村落肌理更新第59-64页
        4.3.1 街巷肌理第60-63页
        4.3.2 建筑肌理第63-64页
    4.4 本章小节第64-65页
第五章 新堡子村历史风貌区景观更新研究第65-74页
    5.1 建筑立面景观更新第65-68页
        5.1.1 细部第65-66页
        5.1.2 颜色第66-67页
        5.1.3 材料第67-68页
    5.2 街巷景观更新第68-71页
        5.2.1 街巷路网第68-69页
        5.2.2 街巷铺装第69-70页
        5.2.3 街巷尺度第70-71页
    5.3 历史节点景观更新第71-73页
        5.3.1 棋盘广场第71-72页
        5.3.2 古井空间节点第72-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新堡子村民俗文化区景观更新研究第74-84页
    6.1 建筑立面景观更新第74-77页
        6.1.1 细部第74-75页
        6.1.2 颜色第75-76页
        6.1.3 材料第76-77页
    6.2 街巷景观更新第77-80页
        6.2.1 街巷路网第77页
        6.2.2 街巷铺装第77-79页
        6.2.3 街巷尺度第79-80页
    6.3 民俗节点景观更新第80-83页
        6.3.1 碧云寺景观更新第80-81页
        6.3.2 广场景观更新第81-83页
    6.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七章 新堡子村农耕互动区景观更新研究第84-90页
    7.1 建筑立面景观更新第84-87页
        7.1.1 细部第84-85页
        7.1.2 颜色第85-86页
        7.1.3 材料第86-87页
    7.2 街巷景观更新第87-88页
        7.2.1 街巷路网第87页
        7.2.2 街巷铺装第87-88页
        7.2.3 街巷尺度第88页
    7.3 节点景观更新第88-89页
    7.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90-91页
    8.1 结论第90页
    8.2 展望与不足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作者简介第94-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鲁棒控制理论的风电机组塔架振动控制
下一篇:电网山火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