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沥青混合料节能减排评价及温拌再生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节能减排评价的研究第12-14页
        1.2.2 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第14-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 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沥青混合料节能减排量化分析体系框架第19-27页
    2.1 基于流程的生命周期分析法(Process LCA)第19页
    2.2 评价体系组成及流程第19-25页
        2.2.1 分析评价目的与范围第20页
        2.2.2 清单分析第20-23页
        2.2.3 量化评价第23-25页
    2.3 本章小节第25-27页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碳排放计算模型建立与分析第27-41页
    3.1 碳源数据分析第27页
    3.2 碳排放计算参数第27-28页
    3.3 沥青混合料碳排放计算模型的建立第28-34页
        3.3.1 碳排放计量单位确定第29页
        3.3.2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29-34页
    3.4 实际工程评价第34-40页
        3.4.1 工程介绍第34页
        3.4.2 工程评价第34-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节能减排技术能耗排放对比分析第41-59页
    4.1 温拌沥青混合料能耗与排放来源分析第41-47页
        4.1.1 集料加热阶段第42-43页
        4.1.2 沥青加热阶段第43-47页
    4.2 厂拌热再生技术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第47-51页
        4.2.1 旧路处理阶段能耗和排放第47-48页
        4.2.2 新料生产阶段能耗和排放第48页
        4.2.3 再生混合料生产阶段第48-49页
        4.2.4 再生沥青路面施工阶段第49-50页
        4.2.5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能耗与排放统计第50-51页
    4.3 就地(现场)热再生技术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第51-54页
    4.4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能耗和排放分析第54-58页
        4.4.1 旧路处理阶段的能耗和排放第54-55页
        4.4.2 新料与旧料RAP生产阶段第55-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节能减排综合量化评价第59-75页
    5.1 理论基础第59-62页
        5.1.1 层次分析法(AHP)概念第59-61页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61-62页
    5.2 沥青混合料节能减排综合评价应用第62-73页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62-64页
        5.2.2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第64-67页
        5.2.3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量化评价第67-71页
        5.2.4 节能减排四项评价指标空间定位第71-73页
    5.3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六章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试验研究第75-95页
    6.1 原材料性能指标分析第75-79页
        6.1.1 新集料技术指标第75-77页
        6.1.2 RAP技术指标第77-78页
        6.1.3 外加剂第78-79页
    6.2 配合比方案第79-83页
    6.3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压实性能试验研究第83-87页
        6.3.1 添加DAT温拌剂再生混合料的拌和及压实温度第83-86页
        6.3.2 添加S-I温拌剂再生混合料的拌和及压实温度第86-87页
    6.4 温拌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第87-94页
        6.4.1 高温稳定性第87-89页
        6.4.2 低温抗裂性第89-92页
        6.4.3 水稳定性第92-94页
    6.5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5-97页
    7.1 结论第95-96页
    7.2 展望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1页
作者简介第101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1-103页
致谢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不同功能区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方法及决策支持系统
下一篇:全断面岩石掘进机刀盘振动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