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节能减排评价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2 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沥青混合料节能减排量化分析体系框架 | 第19-27页 |
2.1 基于流程的生命周期分析法(Process LCA) | 第19页 |
2.2 评价体系组成及流程 | 第19-25页 |
2.2.1 分析评价目的与范围 | 第20页 |
2.2.2 清单分析 | 第20-23页 |
2.2.3 量化评价 | 第23-25页 |
2.3 本章小节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碳排放计算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27-41页 |
3.1 碳源数据分析 | 第27页 |
3.2 碳排放计算参数 | 第27-28页 |
3.3 沥青混合料碳排放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8-34页 |
3.3.1 碳排放计量单位确定 | 第29页 |
3.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9-34页 |
3.4 实际工程评价 | 第34-40页 |
3.4.1 工程介绍 | 第34页 |
3.4.2 工程评价 | 第34-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节能减排技术能耗排放对比分析 | 第41-59页 |
4.1 温拌沥青混合料能耗与排放来源分析 | 第41-47页 |
4.1.1 集料加热阶段 | 第42-43页 |
4.1.2 沥青加热阶段 | 第43-47页 |
4.2 厂拌热再生技术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 | 第47-51页 |
4.2.1 旧路处理阶段能耗和排放 | 第47-48页 |
4.2.2 新料生产阶段能耗和排放 | 第48页 |
4.2.3 再生混合料生产阶段 | 第48-49页 |
4.2.4 再生沥青路面施工阶段 | 第49-50页 |
4.2.5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能耗与排放统计 | 第50-51页 |
4.3 就地(现场)热再生技术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 | 第51-54页 |
4.4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能耗和排放分析 | 第54-58页 |
4.4.1 旧路处理阶段的能耗和排放 | 第54-55页 |
4.4.2 新料与旧料RAP生产阶段 | 第55-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节能减排综合量化评价 | 第59-75页 |
5.1 理论基础 | 第59-62页 |
5.1.1 层次分析法(AHP)概念 | 第59-61页 |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61-62页 |
5.2 沥青混合料节能减排综合评价应用 | 第62-73页 |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62-64页 |
5.2.2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64-67页 |
5.2.3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量化评价 | 第67-71页 |
5.2.4 节能减排四项评价指标空间定位 | 第71-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试验研究 | 第75-95页 |
6.1 原材料性能指标分析 | 第75-79页 |
6.1.1 新集料技术指标 | 第75-77页 |
6.1.2 RAP技术指标 | 第77-78页 |
6.1.3 外加剂 | 第78-79页 |
6.2 配合比方案 | 第79-83页 |
6.3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压实性能试验研究 | 第83-87页 |
6.3.1 添加DAT温拌剂再生混合料的拌和及压实温度 | 第83-86页 |
6.3.2 添加S-I温拌剂再生混合料的拌和及压实温度 | 第86-87页 |
6.4 温拌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 第87-94页 |
6.4.1 高温稳定性 | 第87-89页 |
6.4.2 低温抗裂性 | 第89-92页 |
6.4.3 水稳定性 | 第92-9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7.1 结论 | 第95-96页 |
7.2 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