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酶 | 第8-12页 |
1.2.1 酶 | 第8-9页 |
1.2.2 模拟酶 | 第9页 |
1.2.3 模拟酶的分类 | 第9-10页 |
1.2.4 模拟酶的结构和功能 | 第10页 |
1.2.5 酶的催化机理 | 第10-12页 |
1.3 多孔材料 | 第12-18页 |
1.3.1 多孔材料简介 | 第12-13页 |
1.3.2 介孔材料 | 第13页 |
1.3.3 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13-15页 |
1.3.4 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 第15-17页 |
1.3.5 介孔二氧化硅的表面修饰 | 第17-18页 |
1.4 肽 | 第18页 |
1.5 氨基与羧基耦连反应 | 第18-19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20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6页 |
2.2.1 合成单分散的介孔硅纳米颗粒 | 第21页 |
2.2.2 氨基化修饰介孔硅颗粒 | 第21页 |
2.2.3 小肽固定到介孔硅颗粒表面 | 第21-22页 |
2.2.4 小肽固定到介孔硅表面的连接效率的测定及优化 | 第22页 |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 第22页 |
2.2.6 介孔硅颗粒的粒径分析 | 第22页 |
2.2.7 傅里叶变换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表征 | 第22-23页 |
2.2.8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 第23页 |
2.2.9 热重分析 | 第23页 |
2.2.10 Zeta电位测定 | 第23页 |
2.2.11 荧光光谱分析 | 第23-24页 |
2.2.1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24页 |
2.2.13 复合材料催化活性的测定 | 第24页 |
2.2.14 模拟酶模拟物的催化性质 | 第24页 |
2.2.15 模拟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24-2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6-42页 |
3.1 介孔硅的合成及氨基化修饰的表征 | 第26-29页 |
3.1.1 透射电镜表征以及动态光散射粒径测量 | 第26页 |
3.1.2 氮气等温吸附脱附 | 第26-27页 |
3.1.3 热重分析 | 第27-28页 |
3.1.4 傅里叶红外谱图的分析 | 第28页 |
3.1.5 紫外-可见光谱的分析 | 第28-29页 |
3.1.6 Zeta电位测定 | 第29页 |
3.2 氨基化的介孔硅与小肽连接效率的优化 | 第29-34页 |
3.2.1 EDC的浓度对连接效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2 反应时间对连接效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3 EDC:NHS:Peptide-COOH的比例对连接效率的影响 | 第32页 |
3.2.4 pH对连接效率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 模拟酶的催化性质 | 第34-42页 |
3.3.1 复合材料对对硝基苯乙酸酯(PNPA)的催化 | 第34-37页 |
3.3.2 底物浓度对催化速率的影响 | 第37页 |
3.3.3 温度对催化速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4 pH对催化速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5 复合材料的浓度对催化速率的影响 | 第39页 |
3.3.6 模拟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39-40页 |
3.3.7 复合材料的可重复利用性和耐受性测定 | 第40-42页 |
4 结论 | 第42-43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42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2页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42-43页 |
5 展望 | 第43-44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4-54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4-55页 |
8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