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2.1 锅炉高温受热面壁温安全性研究 | 第15-18页 |
1.2.2 受热管温度场计算研究 | 第18-19页 |
1.2.3 氧化膜生长特性及对超温的影响研究 | 第19-22页 |
1.3 超临界锅炉运行的问题和挑战 | 第22-23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锅炉受热面壁温安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5-51页 |
2.1 受热面单管温度场机理模型建立 | 第25-44页 |
2.1.1 数学模型 | 第26-29页 |
2.1.2 中心位置的控制容积 | 第29-33页 |
2.1.3 边界位置的控制容积 | 第33-39页 |
2.1.4 换热系数的计算 | 第39-42页 |
2.1.5 模型验证 | 第42-44页 |
2.2 氧化膜生长速率及导热模型 | 第44-47页 |
2.2.1 过热器氧化膜生成机理 | 第44-45页 |
2.2.2 氧化皮生成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6页 |
2.2.3 氧化膜厚度预测模型 | 第46页 |
2.2.4 氧化皮导热模型 | 第46-47页 |
2.3 受热面壁温影响因素研究 | 第47-49页 |
2.3.1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页 |
2.3.2 灰色关联法分析 | 第48-49页 |
2.3.3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第49页 |
2.4 小结 | 第49-51页 |
第3章 氧化膜生长特性与温度关系的试验研究 | 第51-75页 |
3.1 试验设备与方法介绍 | 第51-55页 |
3.1.1 试验设备介绍 | 第51-52页 |
3.1.2 试验方法及试验内容介绍 | 第52-54页 |
3.1.3 试验材料介绍 | 第54-55页 |
3.2 氧化膜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 第55-70页 |
3.2.1 奥氏体不锈钢HR3C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试验 | 第55-62页 |
3.2.2 镍基282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试验 | 第62-70页 |
3.3 氧化增重比较 | 第70-71页 |
3.4 氧化膜厚度预测模型修正 | 第71-73页 |
3.5 小结 | 第73-75页 |
第4章 过热器管壁温度场分布影响研究 | 第75-104页 |
4.1 锅炉机组概况 | 第75-81页 |
4.1.1 机组概况 | 第75-77页 |
4.1.2 机组热负荷分布 | 第77-80页 |
4.1.3 管内工质温度 | 第80-81页 |
4.2 过热器管温度场分布研究 | 第81-89页 |
4.2.1 受热面管内外换热系数 | 第81页 |
4.2.2 不同运行工况下高温过热器管温度场分布 | 第81-84页 |
4.2.3 边界条件对管壁温度的影响关系 | 第84-89页 |
4.3 过热器管壁温度预测 | 第89-103页 |
4.3.1 壁温数据分析 | 第89-91页 |
4.3.2 数据采集间隔 | 第91-97页 |
4.3.3 关联分析 | 第97-99页 |
4.3.4 神经网络预测 | 第99-103页 |
4.4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5.1 结论 | 第104-105页 |
5.2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16-11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