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1.2.1 GIS设备开关操作引起的特快速瞬态过程 | 第18-19页 |
1.2.2 GIS设备开关操作对智能组件的骚扰电压 | 第19-20页 |
1.2.3 GIS设备骚扰电压的测量 | 第20-22页 |
1.2.4 GIS设备的宽频等效电路的建模与仿真 | 第22-24页 |
1.2.5 GIS设备智能组件骚扰电压的防护 | 第24-25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5-27页 |
第2章 GIS设备智能组件端口骚扰电压测量系统 | 第27-39页 |
2.1 测量要求 | 第27-28页 |
2.2 测量原理和测量系统 | 第28-31页 |
2.2.1 测量原理 | 第28-29页 |
2.2.2 测量系统研制 | 第29-31页 |
2.3 测量装置性能测试 | 第31-38页 |
2.3.1 直流和扫频电压测试 | 第31-32页 |
2.3.2 雷电冲击和方波响应测试 | 第32-33页 |
2.3.3 示波器测量系统和采集卡测量系统对比测试 | 第33-36页 |
2.3.4 1000 kV特高压变电站GIS智能组件端口骚扰电压测量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1100 kV GIS设备试验回路智能组件端口骚扰电压特性 | 第39-73页 |
3.1 试验回路与测量布置 | 第39-41页 |
3.2 模拟试验内容与工况 | 第41-44页 |
3.3 不同试验条件下骚扰电压水平和特征 | 第44-49页 |
3.3.1 电缆屏蔽层不同接地方式对端口骚扰水平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2 二次电缆芯线间不同负载对二次系统端口电磁骚扰水平的影响 | 第46-49页 |
3.4 骚扰电压波形参数定义和提取 | 第49-71页 |
3.4.1 IEC标准波形参数定义 | 第49-50页 |
3.4.2 试验波形数据参数的计算机处理 | 第50-54页 |
3.4.3 端口骚扰波形参数统计和分布 | 第54-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4章 500 kV变电站GIS设备智能组件端口骚扰电压特性 | 第73-93页 |
4.1 江苏南通500 kV变电站实测 | 第73-81页 |
4.1.1 测量项目 | 第73页 |
4.1.2 测试回路 | 第73-74页 |
4.1.3 隔离开关操作产生的骚扰电压特征 | 第74-77页 |
4.1.4 断路器操作产生的骚扰电压特征 | 第77-80页 |
4.1.5 隔离开关与断路器操作产生骚扰的比较 | 第80-81页 |
4.2 江苏高邮500 kV变电站实测 | 第81-87页 |
4.2.1 测量项目 | 第81页 |
4.2.2 测试回路 | 第81-82页 |
4.2.3 断路器CT端口骚扰电压测试结果 | 第82-87页 |
4.3 山东济南500 kV变电站实测 | 第87-90页 |
4.3.1 测量项目及测试回路 | 第87-88页 |
4.3.2 端口骚扰电压测试结果 | 第88-90页 |
4.4 端口骚扰电压的典型波形特征 | 第90-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5章 智能组件端口骚扰电压的实验室研究 | 第93-120页 |
5.1 GIS设备智能组件端口骚扰电压模拟试验平台 | 第93-101页 |
5.1.1 模拟试验平台构成 | 第93-95页 |
5.1.2 模拟试验及分析 | 第95-98页 |
5.1.3 模拟试验平台有效性验证 | 第98-101页 |
5.2 模拟试验平台的建模与仿真 | 第101-113页 |
5.2.1 GIS管道的等效电路模型 | 第102-105页 |
5.2.2 模拟试验平台的传输线网络模型 | 第105-108页 |
5.2.3 二次电缆的多导体传输线耦合模型 | 第108-111页 |
5.2.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111-113页 |
5.3 GIS设备智能组件端口骚扰电压的影响因素和防护措施 | 第113-118页 |
5.3.1 GIS结构尺寸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5.3.2 GIS接地的影响 | 第115页 |
5.3.3 二次电缆等效负载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5.3.4 二次电缆屏蔽接地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5.3.5 GIS智能组件端口骚扰电压防护措施 | 第117-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6.1 结论 | 第120-122页 |
6.2 展望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1-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作者简介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