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论文

转型时期流动人口政治信仰培育路径研究--以常州、杭州两市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4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第15-16页
        1.4.1 研究的难点第15页
        1.4.2 研究的创新点第15-16页
2 转型时期与流动人口政治信仰第16-23页
    2.1 社会转型时期的概述第16-18页
        2.1.1 社会转型的涵义第16页
        2.1.2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时间界定与特点第16-18页
    2.2 流动人口的概述第18-19页
        2.2.1 流动人口的定义和分类第18-19页
        2.2.2 流动人口的产生原因分析第19页
    2.3 政治信仰概述第19-23页
        2.3.1 政治信仰的内涵和特征第19-20页
        2.3.2 政治信仰的特征第20-23页
3 流动人口政治信仰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第23-36页
    3.1 问卷调研基本概况第23-27页
        3.1.1 调研问卷的样本分布第23-24页
        3.1.2 调研问卷基本构成第24页
        3.1.3 转型时期流动人口政治信现状分析第24-27页
    3.2 转型时期流动人口政治信仰存在的问题第27-31页
        3.2.1 政治信仰选择的多元化第27-28页
        3.2.2 政治信仰选择的功利化第28-30页
        3.2.3 政治信仰选择的非理性第30-31页
    3.3 流动人口政治信仰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1-36页
        3.3.1 国际环境和国内网络环境的干扰第31-32页
        3.3.2 转型时期新旧价值观的冲突第32-33页
        3.3.3 党内腐败现象的消极影响第33-34页
        3.3.4 流动人口自身因素的制约第34-36页
4 流动人口政治信仰的培育路径第36-41页
    4.1 优化政治信仰的培育环境第36-37页
    4.2 增强流动人口的价值认同感第37-38页
    4.3 提升流动人口的理性认识第38-39页
    4.4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第39-41页
结语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附录第45-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哈尔滨市呼兰区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与方法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基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