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2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26-30页 |
第2章 低剂量BPA对雌性大鼠心肌细胞的急性促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 | 第30-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7页 |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主要试剂及溶液 | 第31-33页 |
·实验分组 | 第33页 |
·层粘连蛋白覆盖玻片的制作 | 第33页 |
·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第33-34页 |
·心肌细胞收缩率的测量 | 第34页 |
·Fluo-4AM贮存液的配制 | 第34页 |
·心肌细胞钙瞬变的测量 | 第34-35页 |
·心肌细胞SR钙负荷的测量 | 第35页 |
·心肌细胞钙火花的测量 | 第35页 |
·心肌细胞after-contraction的测量 | 第35-36页 |
·心肌细胞after-transient的测量 | 第36页 |
·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的测量 | 第36页 |
·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结果 | 第37-46页 |
·BPA的剂量—效应曲线 | 第37页 |
·心肌细胞收缩率 | 第37页 |
·心肌细胞钙瞬变 | 第37-39页 |
·稳态及静态雌性大鼠心肌细胞SR钙负荷 | 第39-42页 |
·心肌细胞钙火花 | 第42-43页 |
·雌性大鼠心肌细胞after-contraction | 第43-44页 |
·雌性大鼠心肌细胞after-transient | 第44-45页 |
·L型钙电流 | 第45-46页 |
·讨论 | 第46-52页 |
·低剂量BPA对心室肌细胞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 第47-49页 |
·BPA促心室肌细胞产生DADs的作用机制 | 第49-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第3章 低剂量BPA促雌性大鼠心室肌细胞心律失常发生的分子机制 | 第54-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实验动物 | 第5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4-55页 |
·主要试剂及溶液 | 第55-56页 |
·实验分组 | 第56页 |
·层粘连蛋白覆盖玻片的制作 | 第56页 |
·小鼠心室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第56-57页 |
·心肌细胞收缩率的测量 | 第57页 |
·Fluo-4AM贮存液的配制 | 第57页 |
·心肌细胞after-transient的测量 | 第57页 |
·数据处理 | 第57页 |
·结果 | 第57-65页 |
·ERβ兴奋剂DPN对雌性大鼠心室肌细胞的剂量—效应曲线 | 第58页 |
·ERα兴奋剂PPT对雌性大鼠心肌细胞的剂量—效应曲线 | 第58-59页 |
·ERα阻断剂MPP及ERβ阻断剂PHTPP对E2及BPA增强雌性大鼠心肌细胞收缩率作用的影响 | 第59-60页 |
·ERα及ERβ阻断剂和兴奋剂对雄性大鼠心室肌细胞收缩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BPA、ERα和ERβ兴奋剂对野生型雌性小鼠及ERβ基因敲除小鼠心肌细胞收缩率的作用 | 第61-62页 |
·ERα兴奋剂和ERβ阻断剂对BPA促雌性大鼠心肌细胞产生after-transient的影响 | 第62-63页 |
·BPA及ERβ兴奋剂对雄性大鼠心肌细胞产生after-transient的影响 | 第63-64页 |
·BPA对野生型及ERp基因敲除雌性小鼠心肌细胞产生after-transient的影响 | 第64-65页 |
·讨论 | 第65-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第4章 急性状态下低剂量BPA对正常离体心脏及缺氧/再灌注损伤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 第69-8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2页 |
·实验动物 | 第6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9-70页 |
·主要试剂及溶液 | 第70页 |
·实验分组 | 第70页 |
·离体整体心脏心电图的测量 | 第70-71页 |
·离体心脏缺氧/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 第71页 |
·缺氧心脏TTC染色 | 第71-72页 |
·数据处理 | 第72页 |
·结果 | 第72-77页 |
·BPA+E2对雌性大鼠离体心脏心电图的影响 | 第72页 |
·BPA+E2对雄性正常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 第72-74页 |
·BPA+E2对缺氧/再灌注损伤心律失常的影响 | 第74页 |
·BPA+E2对缺氧/再灌注损伤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 第74-77页 |
·讨论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综述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