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4-23页 |
1.1 立题依据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21页 |
1.3.1 室内试验 | 第15页 |
1.3.2 理论模型 | 第15-20页 |
1.3.3 数值模拟 | 第20页 |
1.3.4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第20-2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试验研究方法 | 第23-29页 |
2.1 室内模拟试验 | 第23-25页 |
2.1.1 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2.1.2 试验装置 | 第24-25页 |
2.2 供试土样基本物理特征 | 第25-26页 |
2.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3 渠道渗漏室内试验的数值模拟 | 第29-38页 |
3.1 HYDRUS-2D软件简介 | 第29-30页 |
3.2 室内试验的土壤水分运动方程 | 第30-32页 |
3.2.1 基本方程 | 第30页 |
3.2.2 模型求解的定解条件 | 第30-31页 |
3.2.3 数值计算 | 第31-32页 |
3.2.4 模型检验 | 第32页 |
3.3 模型求解误差分析 | 第32-37页 |
3.3.1 累积入渗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分析 | 第32-34页 |
3.3.2 湿润锋运移距离模拟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分析 | 第34-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入渗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56页 |
4.1 室内模拟试验方案 | 第38-39页 |
4.2 入渗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8页 |
4.2.1 渠道底宽对入渗过程的影响 | 第39-41页 |
4.2.2 入渗水头对入渗过程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3 边坡系数对入渗过程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4 土壤初始含水量对入渗过程的影响 | 第44-46页 |
4.2.5 土壤容重对入渗过程的影响 | 第46-48页 |
4.3 各因素之间的交叉效应 | 第48-55页 |
4.3.1 渠道底宽和入渗水头 | 第49-50页 |
4.3.2 渠道底宽和初始含水量 | 第50-51页 |
4.3.3 渠道底宽和土壤容重 | 第51-52页 |
4.3.4 入渗水头和初始含水量 | 第52-53页 |
4.3.5 入渗水头和土壤容重 | 第53-54页 |
4.3.6 土壤容重和初始含水量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入渗模型建立 | 第56-68页 |
5.1 累积入渗量计算模型 | 第56-57页 |
5.1.1 Kostiakov-Lewis模型参数拟合 | 第56-57页 |
5.1.2 参数变化 | 第57页 |
5.1.3 入渗模型建立 | 第57页 |
5.2 湿润锋运移水平距离计算模型 | 第57-59页 |
5.2.1 模型参数拟合 | 第57-58页 |
5.2.2 参数变化 | 第58-59页 |
5.2.3 模型建立 | 第59页 |
5.3 湿润锋运移垂直距离计算模型 | 第59-60页 |
5.3.1 模型参数拟合 | 第59-60页 |
5.3.2 参数变化 | 第60页 |
5.3.3 模型建立 | 第60页 |
5.4 模型检验 | 第60-63页 |
5.5 模型简化 | 第63-67页 |
5.5.1 模型拟合参数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 第63-64页 |
5.5.2 简化模型验证 | 第64-67页 |
5.5.3 讨论 | 第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69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