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与佛教母题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绪论 | 第7-18页 |
第一章 元杂剧采撷佛教母题的文化因素 | 第18-32页 |
第一节 心灵诉求与人生摹拟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审美差异与审美趋同 | 第20-26页 |
第三节 以俗化雅与催化摄融 | 第26-32页 |
第二章 元杂剧采撷佛教母题的时代需求 | 第32-46页 |
第一节 “人间勾栏”的遍布构成佛教母题的扩散 | 第33-38页 |
第二节 “元典文化”的淡化构成对佛教母题的偏重 | 第38-41页 |
第三节 “母题同源”导致佛教人物入世参政 | 第41-46页 |
第三章 作家的精神皈依与作品的依托体现 | 第46-83页 |
第一节 文人不幸与参禅悟道 | 第47-52页 |
第二节 乱世沧桑与人生无常 | 第52-56页 |
第三节 等级观念与众生平等 | 第56-65页 |
第四节 强权压顶与无上正觉 | 第65-71页 |
第五节 官场腐败与出世入世 | 第71-83页 |
第四章 “感应母题”的视角位移与审美转换 | 第83-101页 |
第一节 超现实的相同母题与指向差异 | 第84-93页 |
第二节 超现实的赋形功用 | 第93-97页 |
第三节 超现实的悲剧情境之美 | 第97-101页 |
第五章 “因果母题”的积极因素与现实观照 | 第101-136页 |
第一节 强调“业力”的人为因素 | 第101-109页 |
第二节 依附“孝道”的盛行发展 | 第109-119页 |
第三节 重视“布施”的多彩演绎 | 第119-136页 |
第六章 “取经母题”的融摄与人性审美 | 第136-160页 |
第一节 元杂剧《西游记》的艺术津梁作用 | 第136-148页 |
第二节 元杂剧《西游记》的人性之美 | 第148-160页 |
第七章 “观音母题”的演变与女性意识的强化 | 第160-180页 |
第一节 观音的神化与本土的需求 | 第160-164页 |
第二节 观音形象衍变与时代变迁 | 第164-169页 |
第三节 观音信仰与女性自救 | 第169-171页 |
第四节 旦角观音内涵与女性话语权 | 第171-180页 |
结语 | 第180-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4-195页 |
后记 | 第195-196页 |
论文摘要 | 第196-200页 |
ABSTRACT | 第200-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