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土壤成分论文

半干旱覆膜滴灌土壤有机物料腐解特征及对有机碳影响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7页
    1.3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 技术路线第18页
    1.5 拟解决的问题第18-19页
    1.6 创新点第19-2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0-28页
    2.1 拱试材料第20-22页
    2.2 试验设计第22-23页
    2.3 样品采集第23页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23-27页
    2.5 数据分析第27-28页
第三章 半干旱覆膜滴灌土壤不同来源有机物料的腐解特征第28-48页
    3.1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腐解过程质量残留量的动态变化第28-30页
    3.2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腐解过程碳释放量的动态变化第30-31页
    3.3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腐解过程水溶性有机化合物的动态变化第31-33页
    3.4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腐解过程纤维素的动态变化第33-34页
    3.5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腐解过程木质素的动态变化第34-35页
    3.6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腐解过程红外光谱研究第35-37页
    3.7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腐解过程热学性质研究第37-43页
    3.8 讨论第43-46页
    3.9 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半干旱覆膜滴灌土壤不同来源有机物料类腐殖质的腐解特征第48-62页
    4.1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类腐殖质组成第48-49页
    4.2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腐解过程类腐殖质的动态变化第49-52页
    4.3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类腐殖质的E_4/E_6比和ΔlogK值第52页
    4.4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腐解过程类腐殖质E_4/E_6比的动态变化第52-54页
    4.5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腐解过程类腐殖质ΔlogK值的动态变化第54-55页
    4.6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腐解过程HAL的红外光谱研究第55-59页
    4.7 讨论第59-61页
    4.8 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施用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半干旱覆膜滴灌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第62-74页
    5.1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第62-63页
    5.2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土壤易、耐分解态碳的影响第63-66页
    5.3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第66-67页
    5.4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第67页
    5.5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第67-68页
    5.6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第68-69页
    5.7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土壤氧化稳定系数的影响第69-70页
    5.8 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组分、CPMI及K_(os)的相关性第70-71页
    5.9 讨论第71-73页
    5.10 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施用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半干旱覆膜滴灌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结构的影响第74-92页
    6.1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土壤腐殖质组成的影响第74-75页
    6.2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土壤腐殖质E_4/E_6比和ΔlogK值的影响第75-77页
    6.3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土壤腐殖质元素组成的影响第77-78页
    6.4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土壤腐殖质的红外光谱研究第78-80页
    6.5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土壤腐殖质的三维荧光光谱研究第80-83页
    6.6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土壤腐殖质的固体~(13)C核磁研究第83-88页
    6.7 讨论第88-91页
    6.8 小结第91-92页
第七章 施用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土壤有机碳库与玉米产量的相关性研究第92-99页
    7.1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第92-93页
    7.2 土壤有机碳与玉米产量的相关分析第93页
    7.3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与玉米产量的相关分析第93-94页
    7.4 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结构与玉米产量的相关分析第94-95页
    7.5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产量与有机物料化学成分的相关分析第95-96页
    7.6 讨论第96-98页
    7.7 小结第98-99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99-101页
    8.1 结论第99-100页
    8.2 展望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8页
作者简介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定程圆柱基准声学温度计研制与热力学温度测量
下一篇:屈曲约束支撑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