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6-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创新点 | 第21-24页 |
1.4.1 异质性要素集聚效应辨识了城市效率增长的动力来源 | 第22页 |
1.4.2 在城市效率分析框架中加入公共支出变量 | 第22页 |
1.4.3 拓展了空间维度的要素集聚与公共支出溢出性影响分析 | 第22-23页 |
1.4.4 极化效应仍是影响环渤海地区发展的主导力量 | 第23-24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4-43页 |
2.1 生产要素的内涵及其范围 | 第24-28页 |
2.1.1 生产要素的内涵 | 第24页 |
2.1.2 生产要素的范围 | 第24-27页 |
2.1.3 经济学理论中的生产要素观 | 第27-28页 |
2.2 生产要素集聚的涵义与特征 | 第28-34页 |
2.2.1 集聚的涵义 | 第28-29页 |
2.2.2 生产要素集聚的涵义 | 第29-31页 |
2.2.3 生产要素的集聚特性 | 第31-33页 |
2.2.4 集聚机制及其外部性 | 第33-34页 |
2.3 生产要素集聚与城市经济效率的关系 | 第34-39页 |
2.3.1 对城市经济效率的界定和相关研究 | 第34-35页 |
2.3.2 集聚经济对城市的影响 | 第35-38页 |
2.3.3 生产要素集聚与城市经济效率的关系 | 第38-39页 |
2.4 公共支出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 第39-42页 |
2.4.1 公共支出的必要性 | 第39页 |
2.4.2 公共支出的效率标准及影响 | 第39-41页 |
2.4.3 公共支出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 第41-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生产要素流动与集聚机制 | 第43-59页 |
3.1 生产要素流动 | 第43-48页 |
3.1.1 生产要素禀赋的区域差异 | 第43-45页 |
3.1.2 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与流动 | 第45-47页 |
3.1.3 生产要素流动的经济效应 | 第47-48页 |
3.2 生产要素集聚的动力机制 | 第48-54页 |
3.2.1 自然因素 | 第49-51页 |
3.2.2 市场机制 | 第51-52页 |
3.2.3 制度环境 | 第52-54页 |
3.3 生产要素集聚的时空演进特征 | 第54-58页 |
3.3.1 生产要素集聚效应的来源 | 第54-56页 |
3.3.2 城市要素集聚的阶段 | 第56-57页 |
3.3.3 全球化下要素集聚的不平等格局 | 第57-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4 生产要素集聚与公共支出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机理 | 第59-79页 |
4.1 基本假设与短期均衡 | 第59-62页 |
4.1.1 基本假设 | 第59-60页 |
4.1.2 消费者均衡 | 第60-61页 |
4.1.3 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和相对市场规模 | 第61-62页 |
4.2 生产要素集聚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62-67页 |
4.2.1 要素集聚的增长效应 | 第62-64页 |
4.2.2 要素集聚的福利效应 | 第64-65页 |
4.2.3 生产要素集聚的“红利”与“陷阱” | 第65-67页 |
4.3 公共支出的影响 | 第67-76页 |
4.3.1 公共支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第67-70页 |
4.3.2 公共支出对要素集聚的作用 | 第70-73页 |
4.3.3 城市竞争与公共支出的空间溢出性 | 第73-76页 |
4.4 理论假说 | 第76-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5 环渤海城市经济效率和生产要素集聚测算 | 第79-113页 |
5.1 环渤海经济发展及城市概况 | 第79-81页 |
5.1.1 环渤海协同发展的优势基础 | 第79-80页 |
5.1.2 环渤海协同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 第80-81页 |
5.2 环渤海城市经济效率测算 | 第81-96页 |
5.2.1 DEA-Malmquist指数评价方法 | 第81-85页 |
5.2.2 Malmquist指数法下效率的分解 | 第85-89页 |
5.2.3 城市经济效率测算的变量选取 | 第89-92页 |
5.2.4 环渤海地区经济效率整体评价 | 第92-96页 |
5.3 环渤海城市经济效率时空分布特征 | 第96-103页 |
5.3.1 城市经济效率空间分布及其演变 | 第96-99页 |
5.3.2 副省级以上城市经济效率比较 | 第99-101页 |
5.3.3 部分城市经济效率较低的原因 | 第101-103页 |
5.4 环渤海城市生产要素集聚现状 | 第103-112页 |
5.4.1 主成分分析方法 | 第103-105页 |
5.4.2 环渤海生产要素集聚指数 | 第105-107页 |
5.4.3 环渤海城市生产要素集聚水平 | 第107-11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6 生产要素集聚、公共支出对城市经济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113-141页 |
6.1 环渤海城市经济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113-119页 |
6.1.1 莫兰指数 | 第113页 |
6.1.2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 第113-116页 |
6.1.3 莫兰指数结果分析 | 第116-119页 |
6.2 模型与变量说明 | 第119-123页 |
6.2.1 模型设定 | 第119-122页 |
6.2.2 变量选取说明 | 第122-123页 |
6.3 生产要素集聚和公共支出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 | 第123-131页 |
6.3.1 基本回归 | 第124-127页 |
6.3.2 空间溢出效应分解 | 第127-131页 |
6.4 公共支出对生产要素集聚效应的影响 | 第131-134页 |
6.4.1 公共支出对集聚效应的影响 | 第131-133页 |
6.4.2 公共支出空间溢出效应分解 | 第133-134页 |
6.5 城市经济效率增长的时空惯性 | 第134-13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141-148页 |
7.1 研究发现与结论 | 第141-143页 |
7.1.1 生产要素集聚机制和异质性集聚效应 | 第141-142页 |
7.1.2 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和“时空惯性”式增长路径 | 第142页 |
7.1.3 公共支出对城市经济效率和要素集聚效应的不同影响 | 第142-143页 |
7.2 对策建议 | 第143-148页 |
7.2.1 完善要素集聚环境 | 第143-144页 |
7.2.2 增强区域自有知识型要素培育能力 | 第144-145页 |
7.2.3 以产业协作促进城市间协同发展 | 第145-146页 |
7.2.4 强化城市群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 第146页 |
7.2.5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 | 第146-148页 |
附录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