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空间物理论文--电离层物理论文--电离层探测论文

基于地基气辉成像仪及卫星观测的低纬电离层不规则体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3-17页
    1.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低纬电离层F层不规则体概述第19-31页
    2.1 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泡第19页
    2.2 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泡的形成及影响发生的因素第19-21页
    2.3 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泡的特征第21-26页
        2.3.1 电离层等离子体泡的光学结构特征第21-24页
        2.3.2 电离层等离子体泡的发生特征第24-26页
    2.4 电离层等离子体泡的纬向漂移运动第26-28页
    2.5 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增强结构第28-31页
第三章 观测仪器第31-41页
    3.1 光学观测第31-37页
        3.1.1 气辉基本辐射理论第31页
        3.1.2 全天空气辉成像仪第31-32页
        3.1.3 全天空气辉成像仪观测数据处理方法第32-36页
        3.1.4 论文中使用到的全天空气辉成像仪第36-37页
    3.2 论文中使用到的其它观测数据第37-41页
        3.2.1 C/NOFS卫星第37-38页
        3.2.2 电离层数字测高仪第38页
        3.2.3 GNSS(Network of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第38-41页
第四章 利用全天空气辉成像仪研究类波结构赤道等离子体泡第41-61页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41-42页
    4.2 观测数据第42页
    4.3 观测结果第42-49页
        4.3.1 事件1:2013年10月04-05 日的赤道等离子体泡第42-46页
        4.3.2 事件2:2013年9月29-30 日的赤道等离子体泡第46-49页
    4.4 分析与讨论第49-59页
        4.4.1 “I”形赤道等离子体泡和磁子午方向形成夹角的原因第49-51页
        4.4.2 “C”形赤道等离子体泡的演化过程第51-55页
        4.4.3 “S”和“Y”形赤道等离子体泡的演化过程第55-57页
        4.4.4 台风产生的大气重力波可能诱发赤道等离子体泡的物理机制第57-59页
        4.4.5 赤道等离子体泡的融合过程第59页
    4.5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气辉成像仪及C/NOFS研究等离子体泡边缘等离子体增强第61-79页
    5.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61-62页
    5.2 观测数据第62页
    5.3 数据处理方法第62-63页
    5.4 观测结果第63-75页
        5.4.1 气辉及C/NOFS观测到EPEEPDs典型事例第63-68页
        5.4.2 统计研究EPEEPDs结构的发生特征第68-75页
    5.5 等离子体的再分配在等离子体泡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第75-77页
    5.6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六章 多仪器观测研究出现在日出附近的等离子体泡第79-91页
    6.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79-80页
    6.2 观测数据第80-81页
    6.3 观测结果第81-85页
        6.3.1 气辉观测结果第81-83页
        6.3.2 GNSS的观测结果第83-85页
    6.4 产生这一特殊等离子体泡可能的机制讨论第85-89页
    6.5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91-95页
    7.1 主要研究成果第91-93页
        7.1.1 基于海南和曲靖地基观测数据对类波结构赤道等离子体泡的研究第91-92页
        7.1.2 基于气辉及C/NOFS卫星研究赤道等离子体泡边缘等离子体增强第92-93页
        7.1.3 基于气辉及GNSS研究发生在日出附近的赤道等离子体泡第93页
    7.2 工作展望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11页
致谢第111-113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观测数据和神经网络方法的日冕行星际太阳风模式研究
下一篇:关于日冕物质抛射爆发机制与传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