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细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中组氨酸激酶HK853的功能及其抑制剂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语表第8-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45页
    1.1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介绍第18-30页
        1.1.1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功能机制第20-21页
        1.1.2 HK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第21-27页
            1.1.2.1 Sensor domain及transmembrane domain的结构与功能第21-22页
            1.1.2.2 Linker domain的结构与功能第22-23页
            1.1.2.3 DHp domain及CA domain的结构与功能第23-27页
        1.1.3 RR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第27-29页
            1.1.3.1 Receiver domain的结构特点第28页
            1.1.3.2 Effector domain的结构特点第28-29页
        1.1.4 针对TCS的抑菌剂研究进展第29-30页
    1.2 木犀草素介绍第30-34页
        1.2.1 木犀草素的抗氧化作用第31页
        1.2.2 木犀草素的抗菌及消除耐药作用第31-32页
        1.2.3 木犀草素的抗炎作用第32页
        1.2.4 木犀草素的抗肿瘤作用第32-34页
        1.2.5 木犀草素的其他药理作用第34页
    1.3 ATP合成酶介绍第34-38页
        1.3.1 F_1F_O-ATP合成酶的结构和功能第35-36页
        1.3.2 F_1F_O-ATP合成酶的结构和功能第36-37页
        1.3.3 V_1V_O-ATP合成酶的结构和功能第37-38页
        1.3.4 ATP合成酶特点总结第38页
    1.4 核磁共振介绍第38-43页
        1.4.1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介绍第40-41页
        1.4.2 常见的核磁共振观测参数第41-42页
        1.4.3 常见的核磁共振实验第42页
        1.4.4 常用的核磁共振基本参数第42-43页
    1.5 等温滴定量热实验介绍第43-44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第44-45页
第2章 组氨酸激酶HK853~(cp)、HK853~(CA)等蛋白质及突变体的表达第45-56页
    2.1 前言第45页
    2.2 试剂与仪器第45-46页
        2.2.1 实验试剂第45-46页
        2.2.2 实验仪器第46页
    2.3 HK853~(cp)、HK853~(CA)及其突变体蛋白质表达前准备第46-49页
        2.3.1 HK853~(cp)、HK853~(CA)及其突变体的重组质粒构建第46-47页
        2.3.2 不同突变体的引物设计第47页
        2.3.3 PCR扩增目的片段第47-48页
        2.3.4 酶切、质粒提取及转化第48-49页
    2.4 HK853~(cp)、HK853~(CA)及其突变体的表达第49页
        2.4.1 非标蛋白的表达第49页
        2.4.2 ~(15)N/~(13)C单标/双标蛋白的表达第49页
    2.5 HK853~(cp)、HK853~(CA)以及其突变体的纯化第49-51页
        2.5.1 HK853~(cp)及其突变体的纯化第49-50页
        2.5.2 HK853~(CA)及其突变体的纯化第50-51页
    2.6 RR468的表达及纯化第51-52页
        2.6.1 RR468蛋白的表达第51页
        2.6.2 RR468蛋白的纯化第51-52页
    2.7 EnvZ~(cp)的纯化及表达第52页
        2.7.1 EnvZ~(cp)蛋白的表达第52页
        2.7.2 EnvZ~(cp)蛋白的纯化第52页
    2.8 结果与讨论第52-55页
        2.8.1 HK853~(cp)蛋白表达纯化结果第52-53页
        2.8.2 HK853~(CA)蛋白表达纯化结果第53-55页
    2.9 结论第55-56页
第3章 组氨酸激酶HK853~(CA)的主链及侧链归属第56-62页
    3.1 前言第56-57页
    3.2 试剂与仪器第57-58页
        3.2.1 实验试剂第57页
        3.2.2 实验仪器第57-58页
    3.3 实验方法第58-59页
        3.3.1 反应条件第58页
        3.3.2 NMR实验第58页
        3.3.3 HK853~(CA)的主链及侧链归属第58-59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9-61页
    3.5 结论第61-62页
第4章 木犀草素对HK853自磷酸化活性抑制作用机制研究第62-77页
    4.1 前言第62页
    4.2 试剂与仪器第62-63页
        4.2.1 实验试剂第62-63页
        4.2.2 实验仪器第63页
    4.3 实验方法第63-65页
        4.3.1 NMR实验方法第63-64页
        4.3.2 ITC实验方法第64页
        4.3.3 分子模拟方法第64页
        4.3.4 抑菌试验方法第64-65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5-75页
        4.4.1 ~(31)P NMR实验结果第65-68页
            4.4.1.1 ~(31)P NMR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分析第65-67页
            4.4.1.2 ~(31)P NMR分析Lut的抑制活性第67-68页
        4.4.2 ITC定量分析木犀草素与HK853的亲和力第68-69页
        4.4.3 ~(15)N-~1H HSQC滴定分析木犀草素对HK853~(CA)的影响第69-71页
        4.4.4 分子模拟结果第71-72页
        4.4.5 结构类似黄酮类物质功能验证第72-73页
        4.4.6 木犀草素等物质的抑菌作用分析第73-75页
    4.5 结论第75-77页
第5章 HK853 ATP Lid对自磷酸化活性影响的研究第77-84页
    5.1 前言第77页
    5.2 试剂与仪器第77-78页
        5.2.1 实验试剂第77-78页
        5.2.2 实验仪器第78页
    5.3 实验方法第78页
        5.3.1 ~(15)N-~1H HSQC实验方法第78页
        5.3.2 ITC实验方法第78页
        5.3.3 ~(31)P谱实验方法第78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78-83页
        5.4.1 ~(15)N-~1H HSQC实验结果第78-79页
        5.4.2 ITC定量分析突变对亲和力的影响第79-80页
        5.4.3 ~(31)p NMR分析突变对HK853自磷酸化活性的影响第80-83页
    5.5 结论第83-84页
第6章 HK853的ATP合成功能的研究第84-103页
    6.1 前言第84页
    6.2 试剂与仪器第84-85页
        6.2.1 实验试剂第84-85页
        6.2.2 实验仪器第85页
    6.3 实验方法第85-86页
        6.3.1 ~(31)P谱实验方法第85页
        6.3.2 ~(15)N-~1H HSQC实验方法第85-86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86-102页
        6.4.1 ADP与HK853~(CA)反应~(31)P NMR实验结果第86-88页
        6.4.2 ~(15)N-~1H HSQC实验观察ADP与HK853~(CA)的反应第88-89页
        6.4.3 HK853~(CA)和HK853~(cp)与ADP反应速率对比第89-90页
        6.4.4 HK853~(H260A)和HK853~(cp)与ADP反应速率对比第90-91页
        6.4.5 HK853 ATP Lid突变对HK853与ADP反应的影响第91-93页
        6.4.6 HK853~(CA)四种突变体(已知影响激酶功能)与ADP反应结果第93-95页
        6.4.7 HK853自磷酸化活性与ATP合成活性对比第95-96页
        6.4.8 基于ADP的HK853→RR468磷酸传递实验结果第96-97页
        6.4.9 HK家族其他蛋白质与ADP反应结果第97-99页
        6.4.10 HK蛋白是否是一种无差别的“磷酸键加工厂”?第99-100页
        6.4.11 HK蛋白合成ATP机制推测第100-102页
    6.5 结论第102-103页
第7章 总结和展望第103-106页
    7.1 总结第103-104页
    7.2 展望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8页
附录A 氨基酸中英文对照表第118-120页
附录B 常用培养基配方及配制过程第120-122页
附录C 电泳实验中所用到的配方及配制过程第122-124页
致谢第124-126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6-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强外场中里德堡原子的光谱特性及动力学性质的研究
下一篇:北半球夏季风区降水年际协同变化主模态的变化特征和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