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选题与意义 | 第16-19页 |
2 文献评述与黑色旅游的渊源和发展 | 第19-42页 |
2.1 以应用与对策为主流的黑色旅游研究 | 第19-22页 |
2.2 黑色旅游概念的产生与争辩 | 第22-23页 |
2.3 黑色旅游的动机与体验:人性的阴暗或光明? | 第23-25页 |
2.4 朝圣、仪式和表演:黑色愉悦的适当实现方式 | 第25-33页 |
2.4.1 死亡仪式与黑色旅游 | 第26-28页 |
2.4.2 黑色旅游的异形:异地的、休闲的、有组织的行刑旁观 | 第28-30页 |
2.4.3 黑色旅游的仪式与朝圣特征 | 第30-32页 |
2.4.4 剧场与表演理论对黑色旅游的解释 | 第32-33页 |
2.5 黑色旅游:死亡祛魅中的再赋魅 | 第33-38页 |
2.5.1 死亡祛魅:过程、后果及解决 | 第33-34页 |
2.5.2 现代社会的替代方式 | 第34-36页 |
2.5.3 死亡再赋魅 | 第36-38页 |
2.6 黑色旅游的现代意义:死亡飞地 | 第38-42页 |
2.6.1 关于黑色旅游历史渊源的观点 | 第38-39页 |
2.6.2 新现象而非新景观 | 第39-40页 |
2.6.3 黑色旅游:新前台上的再赋魅 | 第40-42页 |
3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42-55页 |
3.1 研究的问题设定 | 第42-43页 |
3.2 方法上的组合研究策略 | 第43-45页 |
3.3 案例地的选择及其特征 | 第45-53页 |
3.3.1 案例地选择的依据 | 第45-47页 |
3.3.2 美国纽约:国家9/11事件纪念碑和纪念馆 | 第47-50页 |
3.3.3 中国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第50-52页 |
3.3.4 二者的共同点 | 第52-53页 |
3.4 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方法 | 第53-55页 |
3.4.1 美国9/11纪念馆:田野调查与网络文本收集 | 第53页 |
3.4.2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田野调查与网络文本收集 | 第53-55页 |
4 黑色旅游合法性的实现:悲剧审美的距离化过程 | 第55-81页 |
4.1 本体安全 | 第57-59页 |
4.2 距离化 | 第59-81页 |
4.2.1 时间距离 | 第60-69页 |
4.2.2 私人距离 | 第69-74页 |
4.2.3 审美距离 | 第74-79页 |
4.2.4 空间距离的问题 | 第79-81页 |
5 黑色旅游目的地的意义再表征 | 第81-121页 |
5.1 再表征的意义 | 第81-88页 |
5.1.1 适宜的[fitting/suitable/appropriate] | 第84-85页 |
5.1.2 均衡的[balanced] | 第85-87页 |
5.1.3 品位高尚[tasteful] | 第87-88页 |
5.2 再表征所面对的问题 | 第88-91页 |
5.3 美国双子塔恐怖袭击遗址的再表征 | 第91-116页 |
5.3.1 情境化/故事化 | 第91-107页 |
5.3.2 英雄化/神圣化 | 第107-113页 |
5.3.3 叙事中的集体与个体 | 第113-116页 |
5.4 再表征的阈值 | 第116-121页 |
5.4.1 纯净化的程度 | 第116-118页 |
5.4.2 与时间距离的关系 | 第118-121页 |
6 黑色旅游体验:认知与情绪的愉悦后果 | 第121-160页 |
6.1 黑色愉悦的二分法 | 第122-127页 |
6.1.1 消极愉悦与积极愉悦 | 第122-125页 |
6.1.2 在场愉悦与场后愉悦 | 第125-127页 |
6.1.3 认知与情绪的体验后果 | 第127页 |
6.2 认知与情绪的体验后果的进一步实证分析 | 第127-158页 |
6.2.1 情绪体验 | 第129-150页 |
6.2.2 认知体验 | 第150-158页 |
6.3 黑色愉悦的实践舞台 | 第158-160页 |
7 黑色旅游体验的动态描述:黑色旅游场 | 第160-186页 |
7.1 异质空间 | 第161-163页 |
7.2 黑色旅游目的地场分析 | 第163-173页 |
7.2.1 黑色旅游场元素分析 | 第163-172页 |
7.2.2 场的建构特征 | 第172-173页 |
7.3 场的仪式特征 | 第173-186页 |
7.3.1 仪式过程 | 第175-178页 |
7.3.2 仪式行为 | 第178-182页 |
7.3.3 仪式符号与象征 | 第182-183页 |
7.3.4 仪式表演 | 第183-184页 |
7.3.5 破坏仪式性的要素 | 第184页 |
7.3.6 黑色旅游仪式的群体建构意义 | 第184-186页 |
8 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6-193页 |
8.1 基本的研究内容和结论 | 第186-188页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8-192页 |
8.2.1 本文在范畴方面的创新 | 第188-189页 |
8.2.2 本文在理论命题方面的创新 | 第189-190页 |
8.2.3 理论模型的提出 | 第190-191页 |
8.2.4 其他一些创新努力 | 第191-192页 |
8.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92-193页 |
结语 | 第193-19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94-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22页 |
后记 | 第222-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