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接触理论现状及其发展 | 第12-14页 |
1.2.1 Hertz接触理论 | 第12-13页 |
1.2.2 统计学接触理论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1 滚动体-滚道接触副的接触力学特性研究 | 第14页 |
1.3.2 圆柱滚子轴承负荷特性研究 | 第14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第二章 接触理论 | 第17-25页 |
2.1 研究介绍 | 第17页 |
2.2 接触理论 | 第17-18页 |
2.2.1 Hertz接触模型 | 第17页 |
2.2.2 Bradley刚性粘附接触模型 | 第17-18页 |
2.2.3 JKR粘附接触模型 | 第18页 |
2.3 赫兹理论 | 第18-23页 |
2.3.1 基本假设 | 第18-19页 |
2.3.2 空间接触问题的赫兹理论 | 第19-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有限元接触分析 | 第25-51页 |
3.1 有限元分析方法介绍和软件介绍 | 第25-32页 |
3.1.1 有限元分析法基础理论 | 第25-31页 |
3.1.2 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31-32页 |
3.2 接触问题有限元分析 | 第32-36页 |
3.2.1 接触问题的基础 | 第32-33页 |
3.2.2 接触问题的分类 | 第33页 |
3.2.3 有限元接触问题概况 | 第33-36页 |
3.3 单一材料轴承接触分析 | 第36-41页 |
3.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36-37页 |
3.3.2 创建材料属性和装配件 | 第37-38页 |
3.3.3 定义边界条件和载荷 | 第38页 |
3.3.4 建立接触和划分网格 | 第38-40页 |
3.3.5 数值分析与理论分析结果比较 | 第40-41页 |
3.4 复合材料轴承接触分析 | 第41-50页 |
3.4.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41-42页 |
3.4.2 创建材料属性和装配件 | 第42页 |
3.4.3 定义边界条件和载荷 | 第42-43页 |
3.4.4 建立接触和划分网格 | 第43-44页 |
3.4.5 不同基体材料有限元分析结果讨论 | 第44-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接触试验设计 | 第51-61页 |
4.1 试验原理 | 第51-52页 |
4.1.1 实验原理 | 第51页 |
4.1.2 试样 | 第51-52页 |
4.2 摩擦试验机构介绍及组成 | 第52-53页 |
4.3 圆柱滚动体接触摩擦试验机构主要组成系统设计 | 第53-59页 |
4.3.1 动力部件 | 第53-56页 |
4.3.2 加载机构 | 第56-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接触摩擦试验分析 | 第61-73页 |
5.1 试验设备 | 第61-62页 |
5.1.1 圆柱滚动体接触摩擦试验机构 | 第61页 |
5.1.2 接触宽度与及磨损量的测量 | 第61-62页 |
5.2 试验内容说明 | 第62-64页 |
5.3 圆柱滚动体接触摩擦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5.3.1 圆柱滚动体接触摩擦磨痕宽度分析 | 第64-68页 |
5.3.2 圆柱滚动体接触摩擦磨损量分析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73页 |
6.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