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体平衡模型的输卤泵内盐析两相流研究及优化设计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2.1 泵内液固两相流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泵内盐析两相流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3 叶轮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 | 第15页 |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盐析颗粒行为及模型基础理论 | 第17-27页 | 
| 2.1 盐析晶体颗粒的微观行为 | 第18-22页 | 
| 2.1.1 盐析晶体颗粒的生长理论 | 第18页 | 
| 2.1.2 盐析晶体颗粒的成核理论 | 第18-20页 | 
| 2.1.3 盐析晶体颗粒的聚并理论 | 第20-21页 | 
| 2.1.4 盐析晶体颗粒的破碎理论 | 第21-22页 | 
| 2.2 群体平衡模型理论 | 第22-26页 | 
| 2.2.1 群体平衡模型的概述 | 第22-23页 | 
| 2.2.2 群体平衡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2.2.3 盐析两相流模型 | 第24-26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离心泵内的盐析两相流动研究 | 第27-40页 | 
| 3.1 模型泵基本参数及三维造型 | 第27-29页 | 
| 3.1.1 模型离心泵基本参数 | 第27-28页 | 
| 3.1.2 模型泵三维造型 | 第28-29页 | 
| 3.2 模型网格划分 | 第29-30页 | 
| 3.2.1 网格生成技术 | 第29-30页 | 
| 3.2.2 网格划分 | 第30页 | 
| 3.3 数值计算 | 第30-33页 | 
| 3.3.1 边界条件 | 第30-31页 | 
| 3.3.2 实验与验证 | 第31-33页 | 
| 3.4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 3.4.1 叶轮流道内晶体颗粒平均粒径分布特性 | 第33-35页 | 
| 3.4.2 叶轮流道内晶体颗粒组分数分布 | 第35-36页 | 
| 3.4.3 蜗壳壁面处晶体颗粒平均粒径分布特性 | 第36-37页 | 
| 3.4.4 蜗壳壁面处晶体颗粒组分数分布特性 | 第37-39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输卤泵内的盐析两相流动研究 | 第40-50页 | 
| 4.1 输卤泵参数及三维造型 | 第40-41页 | 
| 4.2 数值方法 | 第41页 | 
| 4.3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 4.3.1 叶轮流道内晶体颗粒平均粒径分布特性 | 第42-46页 | 
| 4.3.2 叶轮流道内晶体颗粒组分数分布特性 | 第46-4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输卤泵内叶轮多目标的优化设计 | 第50-63页 | 
| 5.1 响应面分析及目标函数 | 第50-51页 | 
| 5.1.1 响应面分析概述 | 第50页 | 
| 5.1.2 目标函数定义 | 第50-51页 | 
| 5.2 基于响应面法的优化 | 第51-60页 | 
| 5.2.1 响应面优化分析 | 第51页 | 
| 5.2.2 响应面优化流程 | 第51-52页 | 
| 5.2.3 响应面实验设计 | 第52-53页 | 
| 5.2.4 影响扬程的参数间相互作用 | 第53-56页 | 
| 5.2.5 影响大粒径颗粒数密度的参数间相互作用 | 第56-58页 | 
| 5.2.6 影响效率的参数间相互作用 | 第58-60页 | 
| 5.3 响应面法的优化结果 | 第60-61页 | 
| 5.3.1 优化数学模型 | 第60-61页 | 
| 5.3.2 优化结果 | 第6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 6.1 工作总结 | 第63-64页 | 
| 6.2 工作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