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1.1 桉树人工林现状 | 第11页 |
1.2 桉树人工林引发生态问题 | 第11-16页 |
1.2.1 地力养分问题 | 第11-12页 |
1.2.2 生物多样性问题 | 第12-13页 |
1.2.3 土壤微生物群落问题 | 第13-14页 |
1.2.4 林下土壤水质问题 | 第14-15页 |
1.2.5 桉树人工林稳定性差 | 第15-16页 |
1.2.6 连载对桉树人工林的影响 | 第16页 |
1.3 人工林固碳释氧作用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9-23页 |
2.1 实验地概况 | 第19-21页 |
2.1.1 自然概况 | 第19-20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页 |
2.1.3 森林资源现状 | 第20-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1 标准地选择及采样 | 第21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3-46页 |
3.1 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固碳释氧变化特征 | 第23-25页 |
3.1.1 不同林龄林木因子差差异 | 第23页 |
3.1.2 固碳释氧变化 | 第23-24页 |
3.1.3 小结 | 第24-25页 |
3.2 土壤理化性质 | 第25-33页 |
3.2.1 PH值变化 | 第25页 |
3.2.2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 第25-26页 |
3.2.3 土壤全氮含量垂直变化特征 | 第26-27页 |
3.2.4 土壤硝态氮含量垂直变化特征 | 第27-28页 |
3.2.5 不同林龄土壤铵态氮含量垂直变化特征 | 第28-29页 |
3.2.6 土壤全磷含量垂直变化特征 | 第29-30页 |
3.2.7 不同林龄土壤速效磷含量垂直变化特征 | 第30-31页 |
3.2.8 土壤全钾含量垂直变化特征 | 第31-32页 |
3.2.9 不同林龄土壤有效钾含量垂直变化特征 | 第32-33页 |
3.2.10 小结 | 第33页 |
3.3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 | 第33-36页 |
3.3.1 微生物量碳 | 第33-34页 |
3.3.2 微生物量氮 | 第34-35页 |
3.3.3 微生物量C/N | 第35页 |
3.3.4 小结 | 第35-36页 |
3.4 微生物数量 | 第36-38页 |
3.4.1 细菌数量变化 | 第36页 |
3.4.2 放线菌数量变化 | 第36-37页 |
3.4.3 真菌数量变化 | 第37-38页 |
3.4.4 小结 | 第38页 |
3.5 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酶活差异 | 第38-42页 |
3.5.1 蔗糖酶 | 第38-39页 |
3.5.2 脲酶 | 第39-40页 |
3.5.3 酸性磷酸酶 | 第40-41页 |
3.5.4 过氧化氢酶 | 第41页 |
3.5.5 多酚氧化酶 | 第41-42页 |
3.5.6 小结 | 第42页 |
3.6 土壤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42-46页 |
3.6.1 理化性质相关性 | 第42-43页 |
3.6.2 微生物相关性 | 第43页 |
3.6.3 五种酶活相关性 | 第43-44页 |
3.6.4 微生物与土壤养分之间相关性 | 第44页 |
3.6.5 理化性质与酶活相关系 | 第44-46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6-52页 |
4.1 讨论 | 第46-49页 |
4.1.1 树人工林生长受种植代次与林龄影响 | 第46页 |
4.1.2 不同代次与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垂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 第46-47页 |
4.1.3 不同代次与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变化规律 | 第47-48页 |
4.1.4 不同代次与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变化 | 第48页 |
4.1.5 桉树连栽土壤肥力下降原因探讨 | 第48-49页 |
4.2 全文结论 | 第49-50页 |
4.3 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