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3.1 国内外研究历程 | 第10-11页 |
1.3.2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过程理论 | 第11-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2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5-19页 |
2.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9-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4页 |
3.1 研究区造林模式样地林分特征 | 第29-32页 |
3.1.1 荒地(CK1)模式样地林分特征 | 第29页 |
3.1.2 杉木+枫香+樟树+桤木(M1)模式样地林分特征 | 第29-31页 |
3.1.3 杉木+银杏+檫木+鹅掌楸(M2)模式样地林分特征 | 第31页 |
3.1.4 银杏+香樟+檫木+楠木+鹅掌楸(M3)模式样地林分特征 | 第31-32页 |
3.2 研究区降雨特征 | 第32-33页 |
3.3 研究区造林模式灌草层持水能力 | 第33-36页 |
3.3.1 监测期间各林分灌草持水量 | 第33-35页 |
3.3.2 三种造林模式各林分灌草层年持水量 | 第35-36页 |
3.4 研究区造林模式枯落物层持水能力 | 第36-39页 |
3.4.1 监测期间各林分枯落物持水量 | 第36-38页 |
3.4.2 三种造林模式各林分枯落物层年持水量 | 第38-39页 |
3.5 研究区造林模式土壤层持水能力 | 第39-42页 |
3.5.1 土壤动态持水量变化趋势 | 第39-41页 |
3.5.2 三种造林模式林分土壤层贮水量 | 第41-42页 |
3.6 研究区造林模式林分水源涵养总能力 | 第42-44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4-47页 |
4.1 结论 | 第44-45页 |
4.2 讨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A | 第5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