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其他论文

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循证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略词表第8-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26页
    1.1 背景第14-23页
        1.1.1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第14-15页
        1.1.2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现状第15-20页
        1.1.3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现状与进展第20-21页
        1.1.4 循证医学在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研究中的应用第21-23页
    1.2 研究目的第23页
    1.3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4 研究方法第24-26页
        1.4.1 方法第24-25页
        1.4.2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针刺镇痛证据现状研究第26-61页
    2.1 研究背景第26-27页
    2.2 资料与方法第27-31页
        2.2.1 技术路线第27-28页
        2.2.2 资料来源第28-29页
        2.2.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第29页
        2.2.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第29-30页
        2.2.5 文献质量评价第30-31页
        2.2.6 资料分析与处理第31页
    2.3 结果第31-55页
        2.3.1 文献检索结果第31-33页
        2.3.2 针刺镇痛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特征及质量第33-43页
        2.3.3 针刺镇痛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特征及质量第43-55页
    2.4 讨论第55-60页
        2.4.1 针刺镇痛研究的证据现状第55-57页
        2.4.2 针刺镇痛证据研究的发展与挑战第57-59页
        2.4.3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第59-60页
        2.4.4 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第60页
    2.5 结论第60-61页
第三章 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网状Meta分析第61-88页
    3.1 研究背景第61-62页
    3.2 资料与方法第62-66页
        3.2.1 技术路线第62-63页
        3.2.2 方案与注册第63页
        3.2.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第63页
        3.2.4 文献检索第63-65页
        3.2.5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第65页
        3.2.6 偏倚风险评估第65页
        3.2.7 结局指标第65-66页
        3.2.8 资料分析与处理第66页
    3.3 结果第66-85页
        3.3.1 文献检索结果第66-68页
        3.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第68-72页
        3.3.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第72页
        3.3.4 传统Meta分析结果第72-77页
        3.3.5 网状Meta分析结果第77-80页
        3.3.6 不一致性分析第80-82页
        3.3.7 结果排序第82-84页
        3.3.8 小样本效应评估第84-85页
    3.4 讨论第85-87页
    3.5 结论第87-88页
第四章 不同波形电针治疗颈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第88-122页
    4.1 研究背景第88-89页
    4.2 资料与方法第89-94页
        4.2.1 研究方法第89-90页
        4.2.2 技术路线第90-91页
        4.2.3 病例选择第91-92页
        4.2.4 治疗方法第92-93页
        4.2.5 疗效观察指标第93页
        4.2.6 病例收集与数据录入第93-94页
        4.2.7 统计学分析第94页
    4.3 结果第94-118页
        4.3.1 患者基线情况第95页
        4.3.2 电针参数比较第95-97页
        4.3.3 治疗前病情比较第97-98页
        4.3.4 疗效比较第98-116页
        4.3.5 治疗后1月随访第116-118页
        4.3.6 不良反应第118页
    4.4 讨论第118-121页
        4.4.1 镇痛效果第119页
        4.4.2 改善局部活动功能第119-120页
        4.4.3 疗效稳定性第120页
        4.4.4 安全性第120页
        4.4.5 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第120-121页
    4.5 结论第121-122页
第五章 结论第122-124页
    5.1 主要结论第122页
    5.2 先进性与创新性第122-123页
    5.3 建议与展望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3页
附录Ⅰ 针刺镇痛随机对照试验PubMed检索策略第133-135页
附录Ⅱ 针刺镇痛系统评价/Meta分析PubMed检索策略第135-136页
附录Ⅲ 针刺镇痛随机对照试验资料提取表第136-137页
附录Ⅳ 针刺镇痛系统评价/Meta分析资料提取表第137-138页
附录Ⅴ 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清单及标准第138-139页
附录Ⅵ PRISMA 2009 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条目及标准第139-142页
附录Ⅶ AMSTAR质量评价条目及标准第142-143页
附录Ⅷ 针刺治疗MPS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库检索策略第143-147页
附录Ⅸ 针刺治疗MPS网状Meta分析资料提取表第147-148页
附录Ⅹ 不同波形电针治疗颈部 MPS 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第148-151页
附录Ⅺ 不同波形电针治疗 MPS 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病例调查表第151-156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56-158页
致谢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遗传毒性及其分子机制探究
下一篇:基于天然免疫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探讨洁泽1号抗HSV-2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