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管理学论文

M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4页
    1.1 选题背景第9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0-11页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1-14页
        1.4.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4.2 研究思路第12-13页
        1.4.3 研究方法第13-14页
2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第14-21页
    2.1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界定第14-15页
        2.1.1 民办高校的内涵第14页
        2.1.2 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的区别第14-15页
    2.2 质量管理理论与学生培养质量概第15-16页
        2.2.1 质量及教育质量第15页
        2.2.2 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第15-16页
        2.2.3 学生教学培养质量衡量标准第16页
        2.2.4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基本内涵第16页
    2.3 人力资本理论与学生培养质量第16-18页
        2.3.1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概述第16-17页
        2.3.2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学生培养质量第17页
        2.3.3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第17-18页
    2.4 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PDCA理论第18-21页
        2.4.1 PDCA理论概述第18-19页
        2.4.2 M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质量保障中PDCA理论的运用第19-21页
3 M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特点及问卷情况第21-25页
    3.1 M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特点第21页
    3.2 M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质量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21-25页
        3.2.1 M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问卷调查情况概述第21-23页
        3.2.2 “对专业课程的评价”结果分析第23-24页
        3.2.3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各要素对培养质量的影响调查结果分析第24-25页
4 M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影响因素第25-33页
    4.1 教师层面的因素第25-26页
        4.1.1 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第25页
        4.1.2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第25-26页
    4.2 学生层面的因素第26-30页
        4.2.1 学生生源质量偏差第26-27页
        4.2.2 学风情况不佳,缺乏内在自制力第27-28页
        4.2.3 文化素养水平欠佳第28页
        4.2.4 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不足第28-29页
        4.2.5 实践、创新能力不够第29页
        4.2.6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第29-30页
    4.3 学校层面的因素第30-33页
        4.3.1 学科与专业建设趋同第30页
        4.3.2 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第30-31页
        4.3.3 办学经费的短缺第31-32页
        4.3.4 高校办学理念的制约第32-33页
5 M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对策第33-38页
    5.1 加强师资人力资源开发,优化师资,提升整体素质第33-36页
        5.1.1 教学能力的提升第33-34页
        5.1.2 提高教师个人科研水平,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实力第34-35页
        5.1.3 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35页
        5.1.4 优化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第35-36页
    5.2 开拓学生生源市场,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第36页
        5.2.1 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第36页
        5.2.2 改变教学管理模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第36页
    5.3 加强品牌建设,注重学科、专业的内涵式发展第36-38页
        5.3.1 增强专业实力,优化专业结构第36-37页
        5.3.2 优化课程设置第37页
        5.3.3 结合云南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区域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第37-38页
6 结论第38-39页
附录 M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质量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学生)第39-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农产品场外期权套期保值的案例研究--以“嫩江模式”为例
下一篇: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究--以玉溪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