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8页 |
1.3.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1.4.1 本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概述 | 第20-23页 |
2.1.1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定义 | 第20页 |
2.1.2 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实施模式 | 第20-22页 |
2.1.3 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的市场主体 | 第22-23页 |
2.2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定价原理 | 第23-24页 |
2.3 道德风险理论 | 第24-25页 |
2.4 博弈论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定价模型的构建及敏感性分析 | 第27-34页 |
3.1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定价模型假设 | 第27页 |
3.2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定价模型构建 | 第27-32页 |
3.2.1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定价模型 | 第27-28页 |
3.2.2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实证分析 | 第28-32页 |
3.3 保险公司与抵押者发生道德风险对贷款额的敏感性分析 | 第32-34页 |
3.3.1 保险公司发生道德风险对贷款额的敏感性分析 | 第32页 |
3.3.2 抵押者发生道德风险对贷款额的敏感性分析 | 第32-33页 |
3.3.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保险公司与抵押者道德风险的博弈分析 | 第34-50页 |
4.1 假设条件与参数设置 | 第34-36页 |
4.1.1 基本假设 | 第34页 |
4.1.2 保险公司的策略选择及参数设置 | 第34-35页 |
4.1.3 抵押者的策略选择及参数设置 | 第35页 |
4.1.4 政府的策略选择及参数设置 | 第35-36页 |
4.2 三方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36-38页 |
4.2.1 模型博弈的邀约序列 | 第36-37页 |
4.2.2 博弈树与博弈矩阵 | 第37-38页 |
4.3 博弈模型的贝叶斯纳什均衡 | 第38-42页 |
4.3.1 政府监管有效下的二方博弈均衡解 | 第38-39页 |
4.3.2 政府监管无效下的二方博弈均衡解 | 第39页 |
4.3.3 混合策略下的贝叶斯均衡解 | 第39-42页 |
4.4 保险公司与抵押者的道德风险分析 | 第42-47页 |
4.4.1 保险公司欺诈概率分析 | 第42-43页 |
4.4.2 抵押者隐瞒概率分析 | 第43-44页 |
4.4.3 政府监管有效概率分析 | 第44-46页 |
4.4.4 小结 | 第46-47页 |
4.5 三方博弈模型的改进 | 第47-50页 |
4.5.1 改变保险公司与抵押者的邀约顺序 | 第47-49页 |
4.5.2 改进博弈模型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第5章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道德风险的防范建议 | 第50-53页 |
5.1 突出政府职责 | 第50页 |
5.2 设立规范的惩罚与补贴机制 | 第50-51页 |
5.3 改变产品邀约顺序 | 第51页 |
5.4 明确房屋产权制度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