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3-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5-18页 |
1.2 研究设计 | 第18-2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2.2 论文结构 | 第19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2.4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3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2-24页 |
1.3.1 主要创新点 | 第22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22-24页 |
第2章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4-40页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2.1.1 地方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券 | 第24页 |
2.1.2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 | 第24-26页 |
2.2 地方政府信用风险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2.2.1 政府债务风险 | 第26-27页 |
2.2.2 政府债务风险测度 | 第27-28页 |
2.2.3 信用风险模型 | 第28-30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30-40页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30-35页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35-38页 |
2.3.3 文献述评 | 第38-40页 |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发展现状分析 | 第40-49页 |
3.1 发展概述 | 第40-45页 |
3.1.1 隐性债务显性化催生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 | 第40-42页 |
3.1.2 评级实践不断开展但评级结果不甚理想 | 第42-45页 |
3.2 发展的困局和存在的问题 | 第45-49页 |
3.2.1 诸多困局阻碍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发展 | 第45-47页 |
3.2.2 存在问题导致丧失指引市场应有作用 | 第47-49页 |
第4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方法比较研究 | 第49-72页 |
4.1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方法比较研究 | 第49-57页 |
4.1.1 标准普尔 | 第49-51页 |
4.1.2 穆迪 | 第51-53页 |
4.1.3 惠誉 | 第53-55页 |
4.1.4 评级方法比较研究 | 第55-57页 |
4.2 我国学界提出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方法比较研究 | 第57-62页 |
4.2.1 经济学视角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方法 | 第57-61页 |
4.2.2 政府诚信视角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方法 | 第61-62页 |
4.3 国内主要评级机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方法比较研究 | 第62-69页 |
4.3.1 中债资信 | 第62-64页 |
4.3.2 上海新世纪 | 第64-66页 |
4.3.3 大公国际 | 第66-68页 |
4.3.4 评级方法比较研究 | 第68-69页 |
4.4 小结 | 第69-72页 |
第5章 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设计 | 第72-110页 |
5.1 基于评级机构比较的一级指标选择 | 第72-77页 |
5.1.1 内部影响因素 | 第73-77页 |
5.1.2 外部影响因素 | 第77页 |
5.2 基于理论和文献分析的二级指标初选 | 第77-83页 |
5.2.1 地区经济发展指标 | 第78-79页 |
5.2.2 财政能力指标 | 第79-80页 |
5.2.3 债务状况指标 | 第80-81页 |
5.2.4 政府治理指标 | 第81页 |
5.2.5 区域金融环境指标 | 第81-83页 |
5.3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脆弱性分析——基于DSGE模型 | 第83-95页 |
5.3.1 财政脆弱性DSGE模型构建 | 第84-94页 |
5.3.2 地方政府财政脆弱性指标测算结果 | 第94-95页 |
5.4 可偿债财力变化对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的影响机制 | 第95-100页 |
5.4.1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可持续现状 | 第96-97页 |
5.4.2 不同口径可偿债财力测算及对比分析 | 第97-99页 |
5.4.3 地方政府可偿债财力指标测算结果 | 第99-100页 |
5.5 基于实证分析的二级指标筛选确认 | 第100-110页 |
5.5.1 研究设计 | 第101-103页 |
5.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03-108页 |
5.5.3 二级指标确认 | 第108-110页 |
第6章 我国省级地方政府信用打分及结果评价 | 第110-122页 |
6.1 数据来源及估算说明 | 第110页 |
6.2 评级技术选择-熵值法 | 第110-113页 |
6.2.1 熵值法简介 | 第111-112页 |
6.2.2 指标权重结果及解读 | 第112-113页 |
6.3 得分结果及分析 | 第113-116页 |
6.4 分项指标简要评述 | 第116-122页 |
6.4.1 地区经济发展 | 第116-118页 |
6.4.2 财政能力 | 第118-119页 |
6.4.3 债务状况 | 第119页 |
6.4.4 政府治理 | 第119-120页 |
6.4.5 区域金融环境 | 第120-122页 |
第7章 推进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发展的建议 | 第122-135页 |
7.1 规范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 第122-125页 |
7.1.1 明确地方政府市场主体地位 | 第122-123页 |
7.1.2 提升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 | 第123页 |
7.1.3 建立信用风险救济制度 | 第123-124页 |
7.1.4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第124-125页 |
7.2 健全地方政府信息披露制度 | 第125-126页 |
7.2.1 完善信息披露监管制度 | 第125页 |
7.2.2 落地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 第125页 |
7.2.3 建立全国统一信息披露平台 | 第125-126页 |
7.3 完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体系 | 第126-130页 |
7.3.1 加强评级市场监管 | 第126-127页 |
7.3.2 丰富评级主体范围 | 第127-128页 |
7.3.3 推动评级方法、过程及结果透明化 | 第128-129页 |
7.3.4 完善评级方法技术 | 第129页 |
7.3.5 动态调整评级指标体系 | 第129页 |
7.3.6 探索大数据技术的评级应用 | 第129页 |
7.3.7 加强评级机构能力建设 | 第129-130页 |
7.4 推动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结果应用 | 第130-135页 |
7.4.1 助力投资人准确识别地方政府信用风险 | 第130-131页 |
7.4.2 助力地方政府合理防控债务风险 | 第131-132页 |
7.4.3 助力政府绩效管理工具完善 | 第132-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3页 |
后记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