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加氢精制催化剂活性相模型 | 第11-14页 |
1.2.1 Rim-edge模型 | 第11-12页 |
1.2.2 Co-Mo-S模型 | 第12页 |
1.2.3 活性相研究新进展 | 第12-14页 |
1.3 加氢精制催化剂活性影响因素 | 第14-17页 |
1.3.1 活性组分 | 第14页 |
1.3.2 载体 | 第14-15页 |
1.3.3 助剂 | 第15-16页 |
1.3.4 络合剂 | 第16-17页 |
1.4 加氢精制催化剂制备技术 | 第17-19页 |
1.4.1 负载型加氢催化剂制备技术 | 第17-18页 |
1.4.2 非负载型加氢催化剂制备技术 | 第18-19页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焙烧温度对高金属负载量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21-38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5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2.2 实验药品 | 第22页 |
2.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3页 |
2.2.5 催化剂的评价 | 第23-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6页 |
2.3.1 不同焙烧温度下催化剂孔结构分析 | 第25-28页 |
2.3.2 催化剂晶相结构 | 第28-29页 |
2.3.3 催化剂氧化态金属组分可还原性分析 | 第29-31页 |
2.3.4 催化剂表面形貌分析 | 第31-33页 |
2.3.5 催化剂XPS表征分析 | 第33-35页 |
2.3.6 加氢活性评价结果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金属负载量对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38-49页 |
3.1 前言 | 第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3.2.2 实验药品 | 第38页 |
3.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8-39页 |
3.2.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9页 |
3.2.5 催化剂的评价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7页 |
3.3.1 不同处理温度下催化剂孔结构分析 | 第40-42页 |
3.3.2 催化剂晶相结构 | 第42-43页 |
3.3.3 催化剂氧化态金属组分可还原性分析 | 第43-45页 |
3.3.4 催化剂表面形貌分析 | 第45-46页 |
3.3.5 加氢活性评价结果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高金属负载量NiMoW催化剂加氢性能评价研究 | 第49-65页 |
4.1 前言 | 第4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4.2.2 实验药品 | 第49页 |
4.2.3 催化剂与对照催化剂的制备 | 第49页 |
4.2.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9-50页 |
4.2.5 催化剂的评价 | 第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3页 |
4.3.1 不同处理温度下催化剂孔结构分析 | 第50-53页 |
4.3.2 催化剂晶相结构 | 第53-54页 |
4.3.3 催化剂氧化态金属组分可还原性分析 | 第54-56页 |
4.3.4 催化剂表面形貌分析 | 第56-57页 |
4.3.5 催化剂STEM-EDS表征分析 | 第57-58页 |
4.3.6 催化剂XPS表征分析 | 第58-61页 |
4.3.7 加氢活性评价结果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