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和田河地区碳酸盐岩储层裂缝有效性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7页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4页
        1.2.1 和田河气田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演化史和油气埋藏史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3 裂缝溶蚀充填机制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1 构造演化史和地层埋藏史分析第14页
        1.3.2 地层展布特征第14页
        1.3.3 裂缝的识别第14-15页
        1.3.4 裂缝充填规律的研究第15页
        1.3.5 裂缝有效性评价第15页
        1.3.6 技术路线第15-16页
    1.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第16页
    1.5 主要成果第16-17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7-20页
    2.1 工区地质概况第17页
    2.2 地层概况第17-19页
    2.3 沉积特征和构造特征第19-20页
第三章 裂缝特征描述及裂缝分期第20-41页
    3.1 裂缝特征描述第20-31页
        3.1.1 野外裂缝观测第20-25页
        3.1.2 岩心裂缝观测第25-29页
        3.1.3 成像测井裂缝观测第29-30页
        3.1.4 镜下裂缝观测第30-31页
    3.2 裂缝期次划分第31-40页
        3.2.1 野外裂缝观测第31-33页
        3.2.2 岩心裂缝观测第33-35页
        3.2.3 裂缝充填物实验第35-40页
    3.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裂缝溶蚀充填机制分析第41-58页
    4.1 溶蚀充填特征第41-46页
        4.1.1 裂缝溶蚀充填连井分布第41-44页
        4.1.2 裂缝溶蚀充填特征第44-46页
    4.2 裂缝充填实验第46-57页
        4.2.1 裂缝充填实验流程第46-54页
        4.2.2 充填实验分析第54-57页
    4.3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petrel建模研究第58-66页
    5.1 和田河气田主力气层组三维构造建模研究第58-61页
        5.1.1 建模范围及网格系统划分第58-59页
        5.1.2 和田河气田三维构造建模研究第59-61页
    5.2 和田河气田岩相、沉积微相地质建模第61-64页
        5.2.1 和田河气田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微相模型构建第61-63页
        5.2.2 和田河气田单井岩相划分及岩相地质模型构建第63-64页
    5.3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六章 裂缝-基质双孔双渗地质模型建模研究第66-75页
    6.1 和田河气田裂缝建模基础数据及建模方法优选第66-67页
        6.1.1 裂缝建模基础数据及加载第66-67页
    6.2 裂缝多参数属性体构建第67-74页
        6.2.1 和田河气田裂缝发育特征第67-69页
        6.2.2 裂缝发育主控因素及裂缝强度驱动模型构建第69-71页
        6.2.3 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及数据分析第71-74页
    6.3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结论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固定床甲醇转化制丙烯和汽油组分催化剂的研究
下一篇:高金属负载量加氢催化剂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