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瓦房店市二陶村为例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案例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3 调查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4 比较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相关概念 | 第13-16页 |
1.4.1 精准扶贫 | 第13-14页 |
1.4.2 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 | 第14-16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2 二陶村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现状 | 第17-26页 |
2.1 二陶村概况 | 第17-20页 |
2.1.1 自然状况 | 第17-18页 |
2.1.2 乡村建设 | 第18页 |
2.1.3 经济状况 | 第18-19页 |
2.1.4 村集体收入情况 | 第19-20页 |
2.2 旅游发展现状 | 第20-23页 |
2.2.1 乡村旅游基础 | 第20页 |
2.2.2 自我发展 | 第20-21页 |
2.2.3 周边旅游资源概况 | 第21-23页 |
2.3 扶贫开发现状 | 第23-26页 |
2.3.1 扶贫开发定位 | 第23页 |
2.3.2 扶贫对象 | 第23-24页 |
2.3.3 参与主体 | 第24页 |
2.3.4 扶贫成效 | 第24-26页 |
3 二陶村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困境 | 第26-32页 |
3.1 二陶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 第26-27页 |
3.1.1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 第26页 |
3.1.2 乡村人才严重缺乏 | 第26-27页 |
3.2 贫困界定不清,精准脱贫存在困难 | 第27-29页 |
3.2.1 贫困户为什么贫困 | 第27-29页 |
3.2.2 贫困户怎么界定 | 第29页 |
3.3 村民思想观念落后 | 第29-32页 |
3.3.1 乡村旅游认知不够 | 第29-30页 |
3.3.2 乡村旅游积极性不高 | 第30-32页 |
4 二陶村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困境的成因分析 | 第32-37页 |
4.1 帮扶主体单一 | 第32-33页 |
4.1.1 存在等靠政府帮扶心理 | 第32页 |
4.1.2 帮扶单位数量较少 | 第32-33页 |
4.1.3 忽视社会力量参与旅游扶贫 | 第33页 |
4.2 帮扶力度不够 | 第33-35页 |
4.2.1 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 第33-34页 |
4.2.2 融资困难 | 第34页 |
4.2.3 旅游扶贫规划不够合理 | 第34-35页 |
4.3 帮扶针对性不强 | 第35-37页 |
4.3.1 贫困群体定位不准确 | 第35页 |
4.3.2 村集体缺少可支配资金 | 第35-37页 |
5 二陶村发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建议 | 第37-46页 |
5.1 我国其他地区的乡村旅游扶贫实践 | 第37-38页 |
5.1.1 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模式 | 第37页 |
5.1.2 西安蓝田模式 | 第37-38页 |
5.2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 | 第38-43页 |
5.2.1 加大帮扶力度 | 第38页 |
5.2.2 提高帮扶针对性 | 第38-39页 |
5.2.3 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 第39-40页 |
5.2.4 加强乡村旅游产品挖掘 | 第40-41页 |
5.2.5 加强村民思想引领 | 第41-42页 |
5.2.6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 第42-43页 |
5.3 二陶村乡村旅游扶贫建议 | 第43-46页 |
5.3.1 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带动乡村旅游法发展 | 第43-44页 |
5.3.2 以产业化联合体促进旅游产业融合 | 第44页 |
5.3.3 大力发展民宿确保农民增收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A 二陶村乡村旅游扶贫调查问卷 | 第49-50页 |
附录B 二陶村村干部(村民代表)访谈提纲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