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 研究创新与突破 | 第14-16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2.1 概念界定: “模态”和“模态转换”的学科渊源 | 第17-20页 |
2.1.1 模态转换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新闻传播学中的“模态” | 第17-19页 |
2.1.3 面对面与计算机媒介传播中的“模态” | 第19-20页 |
2.2 模态转换的背景理论:关系传播与计算机媒介传播 | 第20-23页 |
2.2.1 关系传播 | 第20-21页 |
2.2.2 计算机媒介传播下的关系建构 | 第21-22页 |
2.2.3 模态转换的产生和发展 | 第22-23页 |
2.3 模态转换的现有研究:问题与假设的提出 | 第23-32页 |
2.3.1 模态转换的节点与关系评估:线下初次见面与预期结果值 | 第23-24页 |
2.3.2 升华与幻灭模型的理论解读 | 第24-25页 |
2.3.3 “线上时间”对升华与幻灭模型的影响 | 第25-27页 |
2.3.4 POV的总体变化趋势(RQ1) | 第27-28页 |
2.3.5 线上交往时长与POV差值模型(H1&RQ2) | 第28-29页 |
2.3.6 线上交流量与POV差值模型(H1&RQ2) | 第29-30页 |
2.3.7 互动双方POV的相关关系(H2)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方法论 | 第32-46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32页 |
3.2 实验平台 | 第32-33页 |
3.3 实验流程 | 第33-35页 |
3.4 实验变量及其测量 | 第35-41页 |
3.4.1 预期结果值的起源与发展 | 第35-37页 |
3.4.2 预期结果值的翻译与预测量 | 第37-40页 |
3.4.3 其他变量 | 第40-41页 |
3.5 被试 | 第41-46页 |
3.5.1 自愿约见组 | 第41-44页 |
3.5.2 分配约见组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第46-57页 |
4.1 RQ1:POV的总体变化趋势 | 第46-48页 |
4.2 H1&RQ2:线上交往时长/交流量与POV差值间的关系 | 第48-55页 |
4.3 RQ2: 二元关系内部POV的相互相关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6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7-59页 |
5.1.1 模态转换的线上变量:交往时长指示自愿关系,交流量指示强制关系 | 第57-58页 |
5.1.2 模态转换后的升华与幻灭:衡量关系结果的倒U曲线模型 | 第58页 |
5.1.3 二元关系双方的关系评估:线上线下均呈现较高相关 | 第58-59页 |
5.2 相关理论启示 | 第59页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预期结果值量表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