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短期“模态转换”对二元关系传播的影响--一项基于互联网婚恋关系的纵向探索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导言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现实背景第12-13页
        1.1.2 理论背景第13页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第13-14页
    1.3 研究创新与突破第14-16页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第16-17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7-32页
    2.1 概念界定: “模态”和“模态转换”的学科渊源第17-20页
        2.1.1 模态转换的概念第17页
        2.1.2 新闻传播学中的“模态”第17-19页
        2.1.3 面对面与计算机媒介传播中的“模态”第19-20页
    2.2 模态转换的背景理论:关系传播与计算机媒介传播第20-23页
        2.2.1 关系传播第20-21页
        2.2.2 计算机媒介传播下的关系建构第21-22页
        2.2.3 模态转换的产生和发展第22-23页
    2.3 模态转换的现有研究:问题与假设的提出第23-32页
        2.3.1 模态转换的节点与关系评估:线下初次见面与预期结果值第23-24页
        2.3.2 升华与幻灭模型的理论解读第24-25页
        2.3.3 “线上时间”对升华与幻灭模型的影响第25-27页
        2.3.4 POV的总体变化趋势(RQ1)第27-28页
        2.3.5 线上交往时长与POV差值模型(H1&RQ2)第28-29页
        2.3.6 线上交流量与POV差值模型(H1&RQ2)第29-30页
        2.3.7 互动双方POV的相关关系(H2)第30-32页
第三章 方法论第32-46页
    3.1 研究对象第32页
    3.2 实验平台第32-33页
    3.3 实验流程第33-35页
    3.4 实验变量及其测量第35-41页
        3.4.1 预期结果值的起源与发展第35-37页
        3.4.2 预期结果值的翻译与预测量第37-40页
        3.4.3 其他变量第40-41页
    3.5 被试第41-46页
        3.5.1 自愿约见组第41-44页
        3.5.2 分配约见组第44-46页
第四章 实验结果第46-57页
    4.1 RQ1:POV的总体变化趋势第46-48页
    4.2 H1&RQ2:线上交往时长/交流量与POV差值间的关系第48-55页
    4.3 RQ2: 二元关系内部POV的相互相关第55-5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7-61页
    5.1 研究结论第57-59页
        5.1.1 模态转换的线上变量:交往时长指示自愿关系,交流量指示强制关系第57-58页
        5.1.2 模态转换后的升华与幻灭:衡量关系结果的倒U曲线模型第58页
        5.1.3 二元关系双方的关系评估:线上线下均呈现较高相关第58-59页
    5.2 相关理论启示第59页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附录: 预期结果值量表第65-69页
致谢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学生网络表情使用动机研究--基于大众传播游戏理论的视角
下一篇:微信公众号舆情事件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研究--以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