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1 当今中国建筑更新速度加快 | 第7页 |
1.1.2 城市“微更新”理论提出的背景 | 第7页 |
1.1.3 大连历史沿革 | 第7-8页 |
1.1.4 当今建筑更新过程中忽视旧建筑历史延续性的问题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相关概念与界定 | 第9-10页 |
1.3.1 “微更新”的定义 | 第9页 |
1.3.2 旧建筑的相关概念 | 第9-10页 |
1.3.3 再利用的定义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0-13页 |
1.4.1 文献搜集与整理 | 第10页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10-11页 |
1.4.3 实地调研法 | 第11页 |
1.4.4 比较分析法 | 第11-12页 |
1.4.5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5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3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2.“微”更新理论的概述与相关理论 | 第14-26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2.1.1 城市微更新策略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2.1.2 城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 | 第15页 |
2.1.3 城市有机更新 | 第15页 |
2.1.4 织补理论 | 第15-16页 |
2.1.5 触媒理论 | 第16页 |
2.1.6 日常生活空间理论 | 第16页 |
2.2 国内外城市微更新研究与发展趋势 | 第16-18页 |
2.2.1 国外城市微更新策略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2.2.2 国内城市微更新策略研究 | 第17-18页 |
2.3 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趋势 | 第18页 |
2.3.1 研究内容具体化 | 第18页 |
2.3.2 研究领域综合化 | 第18页 |
2.4 城市微更新与旧建筑再利用模式 | 第18-20页 |
2.4.1 开发-更新模式 | 第18-19页 |
2.4.2 重构-改造模式 | 第19页 |
2.4.3 织补-加强模式 | 第19页 |
2.4.4 保护-再利用模式 | 第19-20页 |
2.5 城市微更新与旧建筑改造的实践案例分析 | 第20-24页 |
2.5.1 国内外旧建筑改造和利用现状 | 第20-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3.大连城市更新与旧建筑再利用的历史与背景 | 第26-30页 |
3.1 大连旧建筑再利用的实践 | 第26-27页 |
3.1.1 以城市旧区更新改造为例 | 第26-27页 |
3.1.2 调研总结 | 第27页 |
3.2 大连主城区旧建筑问题 | 第27-28页 |
3.2.1 “千城一面”、城市特色正逐步消失 | 第27页 |
3.2.2 主城区部分旧建筑的使用功能无法满足现实要求 | 第27-28页 |
3.3 大连旧建筑再利用的社会动因 | 第28-29页 |
3.3.1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第28页 |
3.3.2 完整保留旧建筑的双重价值 | 第28-29页 |
3.3.3 大连地区丰富的近代建筑资源与示范作用 | 第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旧建筑再利用的设计方法 | 第30-37页 |
4.1 规划层面的旧建筑再利用方法 | 第30-31页 |
4.1.1 场所的利用与空间塑造 | 第30页 |
4.1.2 外部空间与环境 | 第30-31页 |
4.1.3 保护大连城市特色空间,延续城市文脉 | 第31页 |
4.2 建筑层面的旧建筑再利用方法 | 第31-36页 |
4.2.1 基于立面的旧建筑改造方法 | 第31-32页 |
4.2.2 基于空间的旧建筑再利用方法 | 第32-34页 |
4.2.3 基于技术更新的旧建筑再利用方法 | 第34-36页 |
4.3 管理层面的旧建筑再利用 | 第36页 |
4.3.1 建立关于大连旧建筑再利用的地方专项法律法规 | 第3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5.“原昭和高等女校礼堂”再利用设计为例 | 第37-66页 |
5.1 建筑背景 | 第37-43页 |
5.1.1 建筑价值评述: | 第42-43页 |
5.1.2 建筑的科学艺术价值: | 第43页 |
5.1.3 建筑的社会价值: | 第43页 |
5.2 设计方法应用 | 第43-64页 |
5.2.1 场所再造 | 第43-45页 |
5.2.2 空间重构 | 第45-60页 |
5.2.3 技术更新 | 第60-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A 附图目录 | 第69-71页 |
附录B 附表目录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