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化学计量学的发展 | 第10-11页 |
| 1.2 二阶校正荧光法的主要应用 | 第11-14页 |
| 1.3 立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 2 三维荧光结合二阶校正法测定六种中药中阿魏酸的含量 | 第17-38页 |
| 2.1 前言 | 第17页 |
| 2.2 实验原理 | 第17-20页 |
| 2.2.1 三线性模型 | 第17页 |
| 2.2.2 PARAFAC | 第17-18页 |
| 2.2.3 ATLD | 第18-19页 |
| 2.2.4 核一致值诊断法 | 第19页 |
| 2.2.5 U-PLS/RBL | 第19-20页 |
| 2.3 实验部分 | 第20-23页 |
| 2.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0-21页 |
| 2.3.2 样本制备 | 第21页 |
| 2.3.3 实验参数设置 | 第21-22页 |
| 2.3.4 实验设计 | 第22-23页 |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3-37页 |
| 2.4.1 阿魏酸的荧光光谱 | 第23-24页 |
| 2.4.2 三种二阶校正方法对合成样的解析结果 | 第24-25页 |
| 2.4.3 三种二阶校正方法对六种实际样品中阿魏酸的定量结果及HPLC验证 | 第25-37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3 三维荧光结合二阶校正法测定不同产地白鲜皮中白鲜碱的含量 | 第38-54页 |
| 3.1 前言 | 第38页 |
| 3.2 实验原理 | 第38-39页 |
| 3.2.1 三线性模型 | 第38页 |
| 3.2.2 PARAFAC | 第38页 |
| 3.2.3 核一致值诊断法 | 第38页 |
| 3.2.4 U-PLS/RBL | 第38页 |
| 3.2.5 N-PLS/RBL | 第38-39页 |
| 3.3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 3.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9-40页 |
| 3.3.2 样本制备 | 第40页 |
| 3.3.3 实验参数设置 | 第40页 |
| 3.3.4 实验设计 | 第40-41页 |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53页 |
| 3.4.1 白鲜碱的荧光光谱特点 | 第41-42页 |
| 3.4.2 PARAFAC法对合成样的解析结果 | 第42-43页 |
| 3.4.3 三种二阶校正方法对四种不同产地白鲜皮中白鲜碱的定量结果及HPLC验证 | 第43-5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4 三维荧光结合二阶校正法测定不同产地红景天中红景天苷的含量 | 第54-72页 |
| 4.1 前言 | 第54页 |
| 4.2 理论部分 | 第54-55页 |
| 4.2.1 三线性模型 | 第54页 |
| 4.2.2 PARAFAC | 第54页 |
| 4.2.3 ATLD | 第54页 |
| 4.2.4 核一致值诊断法 | 第54页 |
| 4.2.5 U-PLS/RBL | 第54-55页 |
| 4.2.6 N-PLS/RBL | 第55页 |
| 4.3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 4.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5页 |
| 4.3.2 样本制备 | 第55-56页 |
| 4.3.3 实验参数设置 | 第56页 |
| 4.3.4 实验设计 | 第56-57页 |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71页 |
| 4.4.1 红景天苷的荧光光谱特点 | 第57页 |
| 4.4.2 PARAFAC法对合成样的解析结果 | 第57-59页 |
| 4.4.3 四种二阶校正方法对六种不同产地的红景天中红景天苷的定量结果及HPLC验证 | 第59-7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