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g-C3N4基光催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引言第13-6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24页
        1.1.1 光催化的起源第13-14页
        1.1.2 光催化的基本原理第14-16页
        1.1.3 光催化的发展和挑战第16-19页
        1.1.4 常用光催化剂的分类第19-20页
        1.1.5 光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0-23页
        1.1.6 g-C_3N_4光催化剂的发现第23-24页
    1.2 g-C_3N_4基光催化材料第24-26页
        1.2.1 g-C_3_N_4的制备第24页
        1.2.2 g-C_3_N_4的主要修饰策略第24-26页
        1.2.3 g-C_3_N_4基异质结光催化剂的设计原理第26页
    1.3 g-C3N4基异质结光催化材料的分类第26-54页
        1.3.1 g-C_3N_4基传统Ⅱ型异质结光催化剂第26-37页
        1.3.2 g-C_3N_4基Z型异质结光催化剂第37-43页
        1.3.3 g-C_3N_4基p-n异质结光催化剂第43-44页
        1.3.4 g-C_3N_4/金属异质结光催化剂第44-51页
        1.3.5 g-C_3N_4/碳异质结光催化剂第51-54页
    1.4 g-C_3N_4基异质结光催化材料的应用第54-60页
        1.4.1 光催化分解水第54-55页
        1.4.2 光催化CO_2还原制备碳氢燃料第55-58页
        1.4.3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第58-59页
        1.4.4 光催化有机合成第59页
        1.4.5 光催化杀菌第59-60页
    1.5 g-C_3N_4基异质结光催化剂的挑战与展望第60-61页
    1.6 本工作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第61-63页
第2章 分等级多孔氧掺杂g-C_3N_4纳米管的制备及光催化CO_2还原性能研究第63-82页
    2.1 引言第63-65页
    2.2 实验部分第65-67页
        2.2.1 分等级氧掺杂g-C_3N_4纳米管的制备第65页
        2.2.2 材料表征第65-66页
        2.2.3 光电化学测试第66页
        2.2.4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66页
        2.2.5 DFT理论模拟计算第66-6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67-81页
        2.3.1 形貌和微观结构分析第67-70页
        2.3.2 晶体结构和表面化学状态第70-73页
        2.3.3 Brunner-Emmet-Teller(BET)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第73-74页
        2.3.4 光吸收性能和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第74-76页
        2.3.5 能带结构分析第76-77页
        2.3.6 CO_2吸附性能分析第77页
        2.3.7 DFT模拟计算结果分析第77-79页
        2.3.8 光催化活性和机理第79-81页
    2.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3章 空心CoS_x多面体助催化剂提高g-C_3N_4光催化产氢活性研究第82-105页
    3.1 引言第82-84页
    3.2 实验部分第84-88页
        3.2.1 CoS_x/g-C_3N_4的制备第84-85页
        3.2.2 材料表征第85-86页
        3.2.3 光电化学测试第86页
        3.2.4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86页
        3.2.5 DFT理论模拟计算第86-8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88-104页
        3.3.1 形貌与微观结构第88-90页
        3.3.2 相结构与表面化学状态第90-93页
        3.3.3 Brunner-Emmet-Teller(BET)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第93-96页
        3.3.4 光吸收性能第96页
        3.3.5 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第96-98页
        3.3.6 光催化产氢性能第98-103页
        3.3.7 能带结构和光催化机理第103-104页
    3.4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4章 超薄2D/2D WO_3/g-C_3N_4 Z-型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产氢性能研究第105-131页
    4.1 引言第105-106页
    4.2 实验部分第106-109页
        4.2.1 样品制备第106-107页
        4.2.2 材料表征第107-108页
        4.2.3 光电化学测试第108页
        4.2.4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108-109页
        4.2.5 DFT理论模拟计算第10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9-130页
        4.3.1 形貌与微观结构第109-113页
        4.3.2 相结构与表面化学状态第113-119页
        4.3.3 Brunner-Emmet-Teller(BET)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第119-120页
        4.3.4 光吸收性能第120-121页
        4.3.5 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第121-123页
        4.3.6 光催化产氢性能第123-125页
        4.3.7 能带结构和光催化机理第125-130页
    4.4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131-134页
    5.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第131-132页
    5.2 对工作中不足之处的分析第132页
    5.3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第132-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58页
附录 :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研究论文第158-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微波水热/等离子体合成、改性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及其绩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