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仁果类论文--梨论文

梨休眠相关DAM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分析

致谢第6-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缩略语表第13-18页
1 绪论第18-28页
    1.1 多年生树木芽休眠研究进展第18-21页
        1.1.1 碳水化合物代谢第18-19页
        1.1.2 激素代谢第19-20页
        1.1.3 环境响应相关基因第20页
        1.1.4 表观遗传调控第20-21页
    1.2 Dormancy-associated MADS-box(DAM)与SVP同源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1-25页
        1.2.1 DAM同源基因在李属植物中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1.2.2 DAM与SVP同源基因在苹果族植物中的研究进展第22-23页
        1.2.3 DAM与SVP同源基因在非蔷薇科植物中的研究进展第23-25页
    1.3 可变剪接的分子机制第25-26页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26-28页
2 梨MADS-box基因家族分析第28-3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8-30页
        2.1.1 梨MADS-box基因家族鉴定及染色体定位第29页
        2.1.2 梨MADS-box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分析第29页
        2.1.3 共线性分析第29页
        2.1.4 转录组分析第29-3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0-36页
        2.2.1 梨MADS-box基因的鉴定、染色体定位及共线性分析第30-32页
        2.2.2 梨MADS-box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分析第32页
        2.2.3 梨MADS-box基因家族的时空表达分析第32-36页
            2.2.3.1 梨MADS-box基因家族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第32-34页
            2.2.3.2 梨MADS-box基因在休眠过程中的表达分析第34-36页
    2.3 讨论第36-38页
3 梨DAM基因的克隆及分析第38-5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8-43页
        3.1.1 试验材料第38页
        3.1.2 试验方法第38-43页
            3.1.2.1 桃、梨基因组共线性分析第39页
            3.1.2.2 RNA提取第39页
            3.1.2.3 逆转录第39-40页
            3.1.2.4 DAM基因的克隆及分析第40-41页
            3.1.2.5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41页
            3.1.2.6 酵母双杂交实验(Y2H)第41-42页
            3.1.2.7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第42-43页
    3.2 结果第43-49页
        3.2.1 梨DAM基因的鉴定第43-45页
        3.2.2 梨DAM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45页
        3.2.3 梨DAM基因的蛋白互作分析第45-47页
        3.2.4 梨DAM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第47-49页
            3.2.4.1 梨DAM基因在梨芽休眠进程的表达分析第47-48页
            3.2.4.2 梨DAM基因在梨开花过程的表达分析第48-49页
    3.3 讨论第49-53页
4 梨DAM基因的功能验证第53-6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3-58页
        4.1.1 试验材料第53页
        4.1.2 试验方法第53-58页
            4.1.2.1 载体构建第53-54页
            4.1.2.2 拟南芥遗传转化第54-55页
            4.1.2.3 拟南芥种子的筛选第55页
            4.1.2.4 DNA提取及PCR检测第55-56页
            4.1.2.5 RNA提取,逆转录及qRT-PCR第56-57页
            4.1.2.6 种子萌发实验及ABA处理的种子萌发实验第57-58页
    4.2 结果第58-62页
        4.2.1 获得阳性转基因拟南芥第58-59页
        4.2.2 DAM基因对拟南芥生长发育的影响第59-61页
        4.2.3 转基因拟南芥种子萌发实验第61-62页
    4.3 讨论第62-65页
5 梨DAM基因可变剪接的初步研究第65-7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5-67页
        5.1.1 试验材料第65页
        5.1.2 试验方法第65-67页
            5.1.2.1 DAM基因可变剪接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65-66页
            5.1.2.2 RNA提取、逆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第66页
            5.1.2.3 酵母双杂实验及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第66页
            5.1.2.4 拟南芥转基因及检测第66-67页
    5.2 结果第67-76页
        5.2.1 PpyMADS31基因可变剪接的研究第67-73页
            5.2.1.1 PpyMADS3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67-68页
            5.2.1.2 PpyMADS31剪接异构体的表达分析第68-70页
            5.2.1.3 PpyMADS31剪接异构体的蛋白互作第70-71页
            5.2.1.4 PpyMADS31剪接异构体的功能验证第71-73页
        5.2.2 PpyMADS71基因可变剪接的研究第73-76页
            5.2.2.1 PpyMADS7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73-74页
            5.2.2.2 PpyMADS71剪接异构体的蛋白互作第74-76页
            5.2.2.3 PpyMADS71剪接异构体的功能验证第76页
    5.3 讨论第76-79页
6 小结与展望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93页
作者简历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与COMESA贸易及其对COMESA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不同氮肥对番茄青枯病发生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