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养护与维修论文--路基的养护与维修论文

高路堤稳定与变形开裂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0-13页
        1.1.1 高路堤特点及病害分析第10-12页
        1.1.2 立题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高路堤稳定性研究第13-14页
        1.2.2 高路堤变形开裂研究第14-15页
        1.2.3 高路堤沉降计算第15-17页
        1.2.4 高路堤变形开裂处治方法第17-19页
    1.3 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填料性质及填筑工艺研究第21-43页
    2.1 工程概况第21-24页
        2.1.1 地形地貌第21页
        2.1.2 地层岩性第21-22页
        2.1.3 地质构造与地震第22页
        2.1.4 气候及降水第22页
        2.1.5 天然地基评价及填料性质分析第22-24页
    2.2 高路堤填筑试验方案第24-26页
    2.3 高路堤填筑工艺流程第26-27页
    2.4 地基强夯处理效果研究第27-35页
        2.4.1 地基强夯处理布置第28-29页
        2.4.2 地基强夯处理效果评价第29-35页
    2.5 路堤填筑冲击增强补压效果研究第35-42页
        2.5.1 冲击增强补压布置第36页
        2.5.2 冲击增强补压处理效果第36-42页
    2.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高路堤稳定性分析第43-61页
    3.1 稳定性分析方法第43-48页
        3.1.1 瑞典条分法第43-44页
        3.1.2 简化BISHOP法第44-46页
        3.1.3 JANBU法第46-47页
        3.1.4 剩余推力法第47-48页
    3.2 高路堤稳定性影响要素第48-54页
        3.2.1 路堤稳定性破坏机理分析第48页
        3.2.2 填料对路堤稳定性影响第48-50页
        3.2.3 路堤断面的设计对路堤稳定性影响第50-51页
        3.2.4 原地面坡度对路堤稳定性影响第51-52页
        3.2.5 路堤渗流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第52-54页
    3.3 高路堤稳定性措施分析第54-57页
        3.3.1 反压护道第54-56页
        3.3.2 提路堤增强补压第56页
        3.3.3 地基设置台阶第56-57页
    3.4 路堤稳定性计算第57-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高路堤沉降规律分析及沉降预测第61-76页
    4.1 原位监测成果分析第61-69页
        4.1.1 高路堤填筑沉降观测及分析第61-65页
        4.1.2 工后沉降观测及分析第65-69页
    4.2 高路堤沉降影响因素第69-70页
        4.2.1 填方高度第69-70页
        4.2.2 地形地貌第70页
        4.2.3 沉降时间第70页
    4.3 高路堤工后沉降预测第70-75页
        4.3.1 工后沉降模型第70-72页
        4.3.2 考虑三向应力的差异沉降模型第72-74页
        4.3.3 工后沉降及差异沉降计算第74-75页
    4.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高路堤变形开裂处理技术第76-92页
    5.1 变形协调材料作用机理第76-77页
    5.2 材料变形协调能力测试方法第77-80页
        5.2.1 塌散性测试方法第77-78页
        5.2.2 碎散性测试方法第78-79页
        5.2.3 承载能力测试方法第79-80页
    5.3 材料变形协调能力影响因素第80-89页
        5.3.1 级配设计第80-87页
        5.3.2 黏粒含量第87-88页
        5.3.3 材料类型第88-89页
    5.4 变形协调层实际应用第89-91页
        5.4.1 变形协调材料的技术要求第89页
        5.4.2 变形协调层设计第89-90页
        5.4.3 变形协调层效果评价第90-91页
    5.5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2-95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92-93页
    6.2 创新点第93-94页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94-95页
致谢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98页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核酸适体的纳米探针的构建及其生物分析应用研究
下一篇:CT影像组学在早期肺腺癌分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