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10-22页 |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一) 国外反贫困治理研究 | 第13-15页 |
1、国外贫困问题根源研究 | 第13-14页 |
2、国外贫困对策研究 | 第14-15页 |
(二) 国内农村反贫困治理研究 | 第15-19页 |
1、贫困问题理论研究 | 第15-17页 |
2、贫困治理实践研究 | 第17-18页 |
3、农村合作式贫困治理研究 | 第18-19页 |
三、研究理论 | 第19-21页 |
(一) 内源式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二) 治理理论 | 第20页 |
(三) 合作式反贫困治理理念 | 第20-21页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第一章 南华县农村反贫困中的合作型治理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一、南华县农村反贫困中的合作型项目 | 第23-25页 |
1、“挂包帮转走访” | 第23页 |
2、“企业帮村、个体帮户” | 第23页 |
3、16个到村到户 | 第23-24页 |
4、产业扶贫 | 第24页 |
5、整村整乡推进 | 第24-25页 |
二、南华县农村反贫困中的合作型治理成效 | 第25-26页 |
1、脱贫态度转变 | 第25页 |
2、农民收入增加 | 第25页 |
3、贫困形势缓解 | 第25页 |
4、基础设施改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南华县农村反贫困中的合作型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6-36页 |
(一) 纵向层级识别与横向参与识别相矛盾 | 第26-27页 |
1、纵向识别主导致真贫漏出,伪贫渗入 | 第26页 |
2、横向识别缺失致群众异议,干群矛盾 | 第26-27页 |
(二) 资金多方投入与投入分散相矛盾 | 第27-29页 |
1、投入不足 | 第27-28页 |
2、投入分散 | 第28-29页 |
(三) 扶贫项目供给与贫困群众需求脱节 | 第29-31页 |
1、政府主导项目选择 | 第29页 |
2、项目选择重扶贫轻开发 | 第29-31页 |
3、扶贫项目缺乏异质性 | 第31页 |
(四) 政府主导监测与多元主体治理矛盾 | 第31-35页 |
1、政府资源部门多头管理 | 第32页 |
2、市场主体经济辐射能力弱 | 第32-33页 |
3、政府与农民官民合作难 | 第33-34页 |
4、农户经济组织发展能力弱 | 第34-35页 |
5、社会组织统筹协调能力弱 | 第35页 |
(五) 地方政府与村民自治矛盾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南华县农村反贫困中的合作型治理问题根源分析 | 第36-42页 |
一、合作型治理主体方面 | 第36-37页 |
(一) 参与主体范围狭窄 | 第36页 |
(二) 参与主体扶贫不可持续 | 第36-37页 |
二、合作型治理关系方面 | 第37-39页 |
(一) 治理主体地位不平等 | 第37-38页 |
(二) 治理主体合作不够 | 第38页 |
(三) 治理主体关系固化 | 第38-39页 |
三、合作型治理工具方面 | 第39-40页 |
(一) 信任不够 | 第39页 |
(二) 协商不足 | 第39-40页 |
四、合作型治理方式方面 | 第40-41页 |
(一) 政府主导包揽 | 第40页 |
(二) 贫困群众参与不足 | 第40-41页 |
五、合作型治理目标方面 | 第41-42页 |
(一) 目标呈工具理性 | 第41页 |
(二) 既有利益格局难打破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南华县农村反贫困中的合作型治理问题对策思考 | 第42-56页 |
一、合作型治理主体方面 | 第42-44页 |
(一) 鼓励多元主体主动参与 | 第42-43页 |
(二) 鼓励多元主体分工合作 | 第43-44页 |
二、合作型治理关系方面 | 第44-46页 |
(一) 资源部门间互动,明确部门合理分工 | 第44页 |
(二) 经济主体与农户互动,提升市场带动能力 | 第44-45页 |
(三) 社会与农户互动,提高社会联动能力 | 第45-46页 |
(四) 农户之间合作,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 第46页 |
三、合作型治理工具方面 | 第46-47页 |
(一)加强主体协商 | 第46-47页 |
(二) 加强主体信任 | 第47页 |
四、合作型治理方式方面 | 第47-48页 |
(一)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 第47-48页 |
(二) 鼓励贫困群体主动参与 | 第48页 |
五、合作型治理目标方面 | 第48-49页 |
(一) 打破既有利益格局 | 第48-49页 |
(二) 明确“善治”目标 | 第49页 |
六、合作型治理机制方面 | 第49-56页 |
(一) 构建层级识别与参与识别网格化识别机制 | 第49-51页 |
(二) 构建项目供给与农户需求双向化互动机制 | 第51-52页 |
(三) 完善资金投入与合理运行整合化捆绑机制 | 第52页 |
(四) 完善政府主导与多元治理多元化联动机制 | 第52-53页 |
(五) 完善地方政府与村民自治高效化衔接机制 | 第53-54页 |
(六) 健全“挂包帮”定点挂钩扶贫长效机制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一 | 第6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