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

双温热源热泵空调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项目研究背景第11页
    1.2 项目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3.1 双温热源热泵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2 室内显热、送风末端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3 新风机组排风热回收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双温热源热泵空调的系统形式第19-30页
    2.1 空调系统原理第19页
    2.2 系统应用形式第19-21页
    2.3 冷热源方案第21-22页
    2.4 新风梯级热湿处理第22-26页
        2.4.1 无组织排风第22-23页
        2.4.2 组织排风第23-25页
        2.4.3 能量回收技术第25-26页
    2.5 线型干式风机盘管第26-29页
        2.5.1 设计原理第27页
        2.5.2 可行性分析第27-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基于压缩机中间吸排气循环的双温热源热泵热力学分析第30-39页
    3.1 系统原理第30-32页
    3.2 热力学分析模型第32-34页
        3.2.1 模型假设第32页
        3.2.2 压缩过程状态点焓值第32-33页
        3.2.3 模型计算第33-34页
    3.3 计算结果分析第34-37页
        3.3.1 双温制冷工况第34-36页
        3.3.2 双温制热工况第36-37页
    3.4 应用分析第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一种双温热源热泵空调的室内气流组织分析第39-52页
    4.1 空调区气流组织设计第39页
    4.2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第39-42页
        4.2.1 湍流现象概述及模拟方法第39-40页
        4.2.2 湍流模型第40-41页
        4.2.3 CFD软件的求解过程第41-42页
    4.3 模拟计算模型的建立第42-44页
        4.3.1 模型概况第42-43页
        4.3.2 模型的假设第43页
        4.3.3 边界条件的确定第43-44页
    4.4 网格划分与独立性验证第44-46页
    4.5 模拟结果分析第46-51页
        4.5.1 不同送风速度对气流组织的影响第46-50页
        4.5.2 不同送风方式对气流组织的影响第50-51页
    4.6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基于双温热源热泵的全热回收新风机组研究第52-65页
    5.1 新风机组运行原理第52-53页
    5.2 冷凝热再热第53-55页
        5.2.1 再热方式原理第53-54页
        5.2.2 热力学模型建立第54页
        5.2.3 计算结果分析第54-55页
    5.3 新风冷凝水回收第55-59页
        5.3.1 冷凝水的高效利用第56页
        5.3.2 冷凝水量的计算第56-59页
    5.4 高温冷源参数的确定第59-61页
    5.5 全热交换器的设置第61-64页
    5.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六章 双温热源热泵空调送风调节与显热末端防结露控制策略第65-74页
    6.1 新风送风调节控制第65-68页
        6.1.1 新风量需求确定第65页
        6.1.2 新风送风参数确定第65-68页
    6.2 显热末端表面防结露控制第68-72页
        6.2.1 室内含湿量控制模型第68-69页
        6.2.2 新风预除湿第69-71页
        6.2.3 人员密度变化第71-72页
    6.3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七章 双温热源热泵空调全年工况节能性分析第74-84页
    7.1 系统全年运行控制第74-75页
    7.2 能耗模型的建立第75-77页
        7.2.1 建筑模型第75-76页
        7.2.2 空调系统各部件模型第76-77页
    7.3 建筑负荷特性分析第77-80页
    7.4 新风机组特性分析第80-83页
        7.4.1 梯级处理第80-82页
        7.4.2 全热回收第82-83页
    7.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8.1 结论第84-85页
    8.2 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1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D-π-A-A型有机小分子染料敏化剂的理论研究
下一篇:M研究所科研绩效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