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2.1 桩基础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桩-土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码头桩基承载特性及与岸坡土体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4 涉水条件变化下桩基承载特性及桩-土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5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 本文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码头桩基承载性状模型试验设计 | 第23-35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试验目的 | 第23页 |
2.3 模型试验规划 | 第23-24页 |
2.4 模型试验设计原理 | 第24-27页 |
2.4.1 几何相似 | 第25-26页 |
2.4.2 运动相似 | 第26页 |
2.4.3 力学相似 | 第26-27页 |
2.5 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 第27-34页 |
2.5.1 模型比尺方案 | 第27-28页 |
2.5.2 试验模型布置方案 | 第28-29页 |
2.5.3 试验水位降速方案 | 第29-30页 |
2.5.4 试验加载方案 | 第30-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试验材料制备及模型建造 | 第35-52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制备模型桩 | 第35-38页 |
3.2.1 模型桩制作 | 第35-36页 |
3.2.2 桩体材料单轴抗压试验 | 第36-38页 |
3.3 制备地基材料 | 第38-44页 |
3.3.1 机械破碎及筛分试验 | 第38-41页 |
3.3.2 击实试验 | 第41-43页 |
3.3.3 直剪试验及三轴试验 | 第43-44页 |
3.4 试验监测点布置及数据采集 | 第44-49页 |
3.4.1 桩顶及桩周土体位移测量 | 第45页 |
3.4.2 桩端阻力测量 | 第45-46页 |
3.4.3 坡体浸润线测量 | 第46-47页 |
3.4.4 桩身应力应变测量 | 第47-49页 |
3.5 模型建造 | 第49-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砂土地基中桩基模型试验成果及分析 | 第52-72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52-54页 |
4.3 降水前桩基承载性状 | 第54-60页 |
4.3.1 极限承载力及受荷沉降特性 | 第54-55页 |
4.3.2 桩身轴力传递特性 | 第55-57页 |
4.3.3 桩侧摩阻力的发挥 | 第57-58页 |
4.3.4 竖向荷载传递规律 | 第58-60页 |
4.4 降水后桩基承载性状 | 第60-66页 |
4.4.1 极限承载力及受荷沉降特性 | 第60-62页 |
4.4.2 桩身轴力传递特性 | 第62-63页 |
4.4.3 桩侧摩阻力的发挥 | 第63-65页 |
4.4.4 竖向荷载传递规律 | 第65-66页 |
4.5 水位骤降过程中桩基承载性状 | 第66-71页 |
4.5.1 地基浸润线时程变化规律 | 第66-68页 |
4.5.2 桩-土差异性沉降 | 第68-70页 |
4.5.3 竖向荷载传递规律 | 第70-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砂泥岩混合料地基中桩基模型试验成果及分析 | 第72-102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72-73页 |
5.3 降水前桩基承载性状 | 第73-82页 |
5.3.1 极限承载力及受荷沉降特性 | 第73-75页 |
5.3.2 桩身轴力传递特性 | 第75-77页 |
5.3.3 桩侧摩阻力的发挥 | 第77-78页 |
5.3.4 竖向荷载传递规律 | 第78-80页 |
5.3.5 水平受荷桩荷载-位移特性 | 第80-81页 |
5.3.6 桩身弯矩分布规律 | 第81-82页 |
5.4 降水后桩基承载性状 | 第82-92页 |
5.4.1 极限承载力及受荷沉降特性 | 第82-86页 |
5.4.2 桩身轴力传递特性 | 第86-87页 |
5.4.3 桩侧摩阻力的发挥 | 第87-88页 |
5.4.4 竖向荷载传递规律 | 第88-90页 |
5.4.5 水平受荷桩荷载-位移特性 | 第90-91页 |
5.4.6 桩身弯矩分布规律 | 第91-92页 |
5.5 水位骤降过程中桩基承载性状 | 第92-100页 |
5.5.1 地基浸润线时程变化规律 | 第92-93页 |
5.5.2 桩-土差异性沉降 | 第93-94页 |
5.5.3 桩身轴力时程变化规律 | 第94-95页 |
5.5.4 侧摩阻力时程变化规律 | 第95-98页 |
5.5.5 中性点及其时间效应 | 第98-99页 |
5.5.6 竖向荷载传递规律 | 第99-10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码头桩基承载性状数值模拟分析 | 第102-124页 |
6.1 引言 | 第102页 |
6.2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 第102-103页 |
6.3 PLAXIS 3D Foundation简介 | 第103页 |
6.4 计算分析原理 | 第103-108页 |
6.4.1 水位骤降分析 | 第103-105页 |
6.4.2 渗流稳定性 | 第105-106页 |
6.4.3 材料模型的选取 | 第106-107页 |
6.4.4 接触属性 | 第107-108页 |
6.5 对试验成果的模拟 | 第108-111页 |
6.5.1 计算模型及方案 | 第108-109页 |
6.5.2 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试验的对比 | 第109-111页 |
6.6 库区码头结构及岸坡数值模拟 | 第111-122页 |
6.6.1 原型码头工程概况 | 第111-112页 |
6.6.2 计算模型及方案 | 第112-114页 |
6.6.3 水位降幅对码头岸坡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6.6.4 水位降幅对码头桩基受力变形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6.6.5 水位降速对码头岸坡的影响 | 第118-121页 |
6.6.6 水位降速对码头桩基受力变形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24-127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24-12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