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一)国内研究 | 第12-16页 |
(二)国外研究 | 第16-17页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21-31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第21-27页 |
一、突发性事件 | 第21页 |
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第21-26页 |
三、难民 | 第26页 |
四、避战边民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第27-31页 |
一、地缘政治理论 | 第27-29页 |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9页 |
三、习近平时代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理论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云南边境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 | 第31-48页 |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原则 | 第31-37页 |
一、高度重视统一领导 | 第31-32页 |
二、政府主导,统一指挥,社会应急整体联动 | 第32-35页 |
三、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 第35-36页 |
四、依法,源头,系统综合管理 | 第36页 |
五、军警联勤,点面结合、打防控一体 | 第36页 |
六、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位置 | 第36-37页 |
第二节 边境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设的现状 | 第37-48页 |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成效 | 第37-44页 |
二、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4-48页 |
第三章 云南边境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案例分析 | 第48-62页 |
第一节 临沧段—中缅边境果敢避战边民突发事件 | 第48-52页 |
一、避战边民缘起 | 第48-49页 |
二、避战边民事件—以2017年3月6日为例 | 第49页 |
三、避战边民空间分布及特征 | 第49-51页 |
四、避战边民空间分布特征的原因 | 第51页 |
五、避战边民事件对边境应急管理的影响 | 第51-52页 |
第二节 避战边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困境分析 | 第52-62页 |
一、边境地区政府应急管理的现状 | 第52-58页 |
二、避战边民应急管理的困境 | 第58-60页 |
三、造成中缅边境难民应急管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国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经验借鉴 | 第62-66页 |
第一节 美国边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第62-63页 |
一、法律保障制度 | 第62页 |
二、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 第62页 |
三、运行机制 | 第62-63页 |
第二节 德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第63-64页 |
一、法律保障制度 | 第63页 |
二、应急管理体系 | 第63-64页 |
三、运行机制 | 第64页 |
第三节 俄罗斯边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第64-65页 |
一、法律保障制度 | 第64页 |
二、应急管理体系 | 第64-65页 |
三、运行机制 | 第65页 |
第四节 国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经验启示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完善云南边境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 第66-77页 |
第一节 完善云南边境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 第66-69页 |
一、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准备体系框架 | 第66-68页 |
二、建立完善突发事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责及任务 | 第68页 |
三、成立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协调部门 | 第68-69页 |
四、完善应急管理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 第69页 |
第二节 建立健全云南边境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 第69-74页 |
一、建立全过程监测预警机制 | 第70-71页 |
二、构建全面联动响应机制 | 第71-72页 |
三、建立健全应急资源保障和能力保障机制 | 第72-73页 |
四、建立健全信息管理辅助决策机制 | 第73-74页 |
第三节 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管理,绩效评估和监督管理 | 第74-75页 |
一、建议构建以“情景—目标—任务—能力”的预案管理方法 | 第74-75页 |
二、加强预警机制 | 第75页 |
三、完善绩效评估和监督机制 | 第75页 |
第四节 加强国际间沟通交流与合作 | 第75-77页 |
结束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页 |